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今日头条

张海鹏等:乡村振兴战略思想的理论渊源、主要创新和实现路径

[ 作者:张海鹏 郜亮亮 闫坤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8-12-10 录入:王惠敏 ]

在开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伟大征程的历史背景下,党的十九大创新性地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为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提供了行动纲领。追溯乡村振兴战略思想的理论渊源,深刻领会其主要内容和重大创新,进而提出可操作的实现路径,对于建设农业农村现代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一、乡村振兴战略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与现实意义

(一)乡村振兴战略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

1.乡村振兴战略思想的产生与乡村衰退的国际背景息息相关。从全球范围来看,在城镇化和现代化进程中,乡村地区呈现空心化乃至衰退和消亡是一个普遍现象。面对乡村衰退带来的挑战,发达国家纷纷采取措施积极应对,不但有效遏制了乡村衰退,并且使乡村成为国家经济腾飞的坚强基础。相反,一些发展中国家对于乡村衰退问题,或者是不够重视,或者是采取单一的农业发展政策,或者是政策力度不够,导致乡村衰退愈演愈烈,最终把国家推入了发展“陷阱”。参照国际发展趋势和经验,中国必须从根本上解决乡村衰退问题,否则乡村将成为拖延国家现代化进程的关键性因素。

2.乡村振兴战略思想是中国乡村建设百年探索的历史延续。早在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梁漱溟、晏阳初等一批知识分子就从不同角度提出乡村建设的思想,并身体力行开展乡村建设实验,但由于偏重于文化教育,且缺乏下层民众的广泛支持,因而对于乡村振兴的效果并不明显。而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开展的乡村改造与建设运动满足了贫苦农民的根本需求,得到了农民最坚决的支持、拥护和参与。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以后,政府在农村推行以集体化与合作化为特征的社会主义改造,这种单方向的资源转移,使乡村建设的能力被严重削弱。1978年以后,农村改革通过扩大农村自由发展空间,确立工农产品市场化交换机制,破除农村剩余劳动力乡城转移障碍,提升农民权利和发展机会,激发农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的热情,使乡村面貌得到显著改善。2005年以后,新农村建设使乡村的基础设施、人居环境、生产条件和公共服务均明显改善;党的十八大以后,建设美丽乡村成为新的奋斗目标。纵观百年探索历程可以看出,乡村振兴是国家意志、社会历史发展阶段以及政府合理政策相结合的产物,三者缺一不可。

(二)乡村振兴战略思想的现实意义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中国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的重要途径,是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现实选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也决定了必须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二、乡村振兴战略思想的理论渊源

乡村振兴战略思想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一方面充分吸收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农村发展和城乡融合的经典论述,另一方面继承了历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农村发展思想,并在此基础上融会贯通,形成了逻辑严谨的理论体系。

(一)乡村振兴战略思想充分吸收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农村发展和城乡融合发展的思想

第一,农业具有基础性地位。第二,农业发展推动了城乡分离。第三,城乡分离是历史的必然,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一次社会分工。第四,城乡的尖锐对立造成了乡村衰退。第五,人类社会必然由城乡分离走向城乡融合。

(二)乡村振兴战略思想继承了历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农村发展思想

每一代共产党人在完成各自历史使命的同时,也形成了体现时代特征的农村发展思想,后一代共产党人的农村发展思想总是在对前一代的继承与创新中形成。毛泽东认为,中国乡村一家一户个体生产的内在缺陷不利于其自身的发展,而集体化是克服这一问题的唯一办法,人民公社是集体化的高级形态。虽然毛泽东充分考虑了人民公社的优越性,但是对人民公社集中经营和平均主义挫伤农民积极性的认识不足,再加之当时片面强调“以粮为纲”,严格实行计划经济,在实践中使广大农村经济发展不同程度地遭受了严重损失。邓小平提出了“使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然后先富带后富”的非均衡发展战略,在重点区域、重点领域通过实施特殊政策率先发展,但是,他始终强调农村的重要地位,而要农民富起来的主要手段就是让农民获得土地经营自主权。江泽民清晰地阐明了农村发展和国家发展之间的关系。他认为,“农业上不去,整个国民经济就上不去;农村不安定,整个社会就不会安定;农村经济得不到相应发展,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就不可能实现”。胡锦涛将“三农”问题进一步提升到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全局性和根本性问题”的高度,指出“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由于国家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基本具备了工业反哺农业的能力,因此,他正式提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乡村振兴战略思想就是在充分吸收前代中国共产党人农村发展思想的基础上,融入“共同富裕”和“强起来”理念而形成的新农村发展战略思想。

三、乡村振兴战略思想的主要内容与创新

(一)乡村振兴战略思想的内容体系

乡村振兴战略思想自成体系,对乡村振兴的发展目标、总要求和重点任务进行了全面阐述,深刻回答了“为谁振兴、谁来振兴、如何振兴”等理论和实践问题。

1.发展目标。乡村振兴战略思想明确指出乡村振兴的发展目标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目标与“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发展目标是一脉相承的,但“现代化”比“强富美”具有更全面和更深远的意义,对农业农村方方面面的发展提出了“现代化”要求。

2.总要求。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这“20字方针”的内容涉及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所有方面,而且有机联系、不可分割;既是要求,也是方向。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核心、基础和底线,生态宜居是对乡村振兴最具创新性的要求,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保障,治理有效是乡村振兴的人文基础,生活富裕是乡村振兴的根本。

3.重点任务。乡村振兴战略思想对“如何振兴”进行了系统的论述。总体来看,乡村振兴战略思想的重点任务是在农业和农村两个层面建立现代的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

(二)乡村振兴战略思想的主要创新

1.对新时代城乡关系进行了科学定位。乡村振兴战略思想要求,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必须坚持城乡融合发展。这表明,乡村与城市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乡村发展也不再是被动的,而是由原先的短板变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另一发展引擎。

2.首次将“三农”工作放到优先位置。党中央历来重视“三农”工作,乡村振兴战略思想体现出党中央对“三农”工作的重视程度进一步提高。为了将要求落到实处,乡村振兴战略思想要求“在干部配备上优先考虑,在要素配置上优先满足,在资金投入上优先保障,在公共服务上优先安排”。

3.首次提出农业农村现代化。乡村振兴战略思想在农业现代化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农村现代化,并将“两个现代化”统称为“农业农村现代化”,进一步丰富了国家现代化的内涵和目标体系。

4.对农业农村产业发展提出更高要求。乡村振兴战略思想提出“提升农业发展质量,培育乡村发展新动能”“推进乡村绿色发展,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发展新格局”,要求质量兴农和绿色兴农,提出良好生态环境是农村的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标志着农业农村产业发展进入高标准时代。

5.对农村自然环境提出新要求。乡村振兴战略思想提出要实现乡村的生态振兴,达到生态宜居的目标,就“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推动乡村自然资本加快增值,实现百姓富和生态美的统一”。

6.首次提出“三治”乡村治理思想。乡村振兴战略思想提出“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为推动社会治理重心下移指明了方向,为乡村由“管理民主”向“治理有效”升级找到了路径。

7.强调农民的践行主体地位。一是将小农户带入现代农业,这是让农业现代化惠及农民的根本途径;二是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乡村振兴的主体是农民;三是建立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治理体系,显然,自治的主体还是农民;四是把“生活富裕”作为乡村振兴的总要求之一,农民是乡村振兴最终的受益主体。

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现路径

(一)坚持新发展理念

发展起步于理念的改变。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现首先要坚持新发展理念。一是激发践行主体的发展愿望。二是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发展方略,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同时,要抛弃“农村等同于农业,农村就是提供粮食和劳动力的地方”“农业农村是贫困人口和剩余劳动力的蓄水池”等错误理念。

(二)深化农村改革

以完善产权制度为核心全面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既要激活农村的土地、人才和资本等要素流动,也要吸引城市资本、人才等进入农村,并为各种要素的结合创造体制机制激励,从而为乡村振兴提供源源不竭的微观发展动力。一是巩固和完善基本经营制度。二是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三是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以“三变”改革为核心创新农村集体经济实现形式和运行机制。四是构筑农业农村人才体系。

(三)建立城乡统一的要素市场

关键是要打破要素从城市向农村流动的体制和机制障碍。积极落实城乡在人才、土地、资金、技术方面的各项制度安排,推动优质要素向农村流动。建立城乡统一的要素市场,有两点需要注意:一是推进城乡土地市场一体化的过程中,要高度重视对耕地的保护。二是要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决定性作用,坚决杜绝以政府代替市场的行为,为建立城乡统一的要素市场提供良好的环境。

(四)创新振兴乡村产业

继续推动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同时需要注重发展农产品加工、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电商等新业态和新模式,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以农业转型升级提高农村产业效率。

(五)建立健全城乡统一的公共服务体系

一是促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重点是继续加大对农村教育的倾斜力度,积极推动优质教师资源在城乡的合理流动。二是构建城乡一体、优质均衡的医疗卫生体系。重点是推进乡村医生体制改革,建立乡村医生退休制度,并完善退休乡村医生的生活保障机制;建立和支持乡村医生按照规定加入职工养老保险的机制。三是完善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建立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确定和基础养老金标准正常调整机制,加快社会保障向外来落户人口覆盖的进程。

作者:张海鹏1  郜亮亮1  闫  坤2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2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中国农村经济》2018年第11期 微信公众号(原创)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