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8两岸农村金融创新发展论坛”上,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体制与经营管理司司长张红宇发表题为《乡村振兴战略与体制机制创新》的主旨演讲。
他指出,如何实现我们的强国梦?如何实现农业、农村、农民的强、富、美?根据以往的成功经验,要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来保障我们伟大目标如期实现。
中国的改革开放始于农村
今年4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博鳌论坛发表了重要讲话。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这个革命不仅深刻地改变了中国,也深刻地影响了世界。
改革开放创始于农村,创始于农村经济体制机制创新,改革开放还在进行中。
农村改革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上了一个大台阶。
2017年,中国的经济总量已经达到了82.72万亿,中国经济增长对全球经济的贡献已经超过了30%,中国经济的份量占全球的份量已经超过了15%,这一切宏观数据的来源都是创始于农村改革。
本世纪中叶中国要成为世界上谓之为富强、民主、文明、富饶、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仍然寄希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所以,总书记一直强调农业农村农民工作在整个国民经济的极端重要性。
在2013年,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中国要强,农村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阐述了农村强富美和国民经济之间的关系。
去年12月28日,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总书记再次强调,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农业强不强事关国民经济,包括我们讲的小康的城市,事关现代化的质量,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社会主义“三农”思想的重要组成。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代表大会上,总书记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明确讲我们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推动农村现代化发展。
这五句话20个字集中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三农”思想的精髓,也是我们新时代农业农村农民工作的总体部署和主要求。
怎么样实现我们的强国梦?怎么样实现农业农村农民强富美,当然需要沿着过去成功的做法,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来保障我们的伟大目标如期实现。
乡村振兴战略的坚实基础来自农业、农村、农民
坚实的基础来自于农业、农村,也来自于农民。
从农业这个角度来看:我们过去五年粮食总量稳定达到了12358亿斤,连续五年超过12000亿斤以上。
去年中国的人口总量13.9亿,人均占有粮食444公斤。
全球去年的人口总量74亿,全球的粮食总量26亿吨,全球人均粮食350公斤中国人均444公斤,超了接近100公斤。
去年中国的肉类总量8431万吨,人均60.6公斤,全球人均肉类占有平均水平大约42公斤,中国超了18公斤。
去年中国的水产品总量达到了6938万吨(主要指养殖性水产品),人均49.9公斤,而全球数据约是22公斤左右。
这就是我们经常讲,中国大陆用占世界10%的耕地养活了世界20%的人口,满足了世界25%以上的粮食及其他农产品的总量,而且人均粮食、人均肉类、人均水产品分别超世界平均水平100公斤、20公斤及将近30公斤。
从农民这个角度来看:去年农民收入扣除物价后,我们的绝对收入是13432,城镇居民是36396,绝对收入差距还有22964,但是相对数差距已经由2009年的1:3.33缩小到了去年的1:2.71。
从农村的角度来看: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比如农房改造,包括老百姓的饮用水安全,乡村道路的修建。在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比如教育、文化、医疗救助、社会保障等,过去五年延续了30多年改革开放以来的成就,特别是过去五年的成就,远远超过了过去30多年。
所以我们讲成就时用了“极不平凡”四个字来表达。这种极不平凡显著体现在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上。
但是,相对我们的工业化、城镇化,相对非农人群,相对我们农民以外的其他群体,农业农村农民问题还是国民经济发展中的短板,四化同步,农业是短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农村是短板。
总书记讲,我们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是我们当间和今后一个时期必须正视的重大判断。
最大的不平衡表现在什么?表现在农村不平衡,最大的不充分表现在农业农村发展的不充分。
农村农业部连续九年时间举行“百乡万户”调研,每一年春节以后派出若干个调研组分布到中国30多个省市自治区,驻点一个月,对农业农村进行深度的调研。
今年我们北京调研组的同志们回来以后交流情况,我最大的两点感悟是:第一,北京的农村不等于全国其他地方的农村。第二,北京的农村仍然是农村。说明什么?第一说明区域之间的差异蛮大,第二说明农村和城市还是两个世界。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必然选择
解决不平衡,解决不充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必然选择。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管全面、管全局、管根本。从管长远来看,乡村振兴要经过三部曲:到2020年,乡村振兴要取得重要进展,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到2035年,乡村振兴要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目标基本实现;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各项指标方方面面都要落到实处。
我个人理解,乡村振兴目标实现之日一定是中国城乡二元体制机制矛盾化解之时。不是说城乡之间还有矛盾、还有鸿沟,我们乡村振兴目标已经完成了,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它是管长远、管根本的一件战略性部署和安排。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
乡村振兴说到底要通过产业的发展,通过农业的强势表现来实现乡村振兴的基础,来满足城乡居民对农产品和对农业不断增长的需要。
必须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要在保持粮食、肉类、水产品总量世界第一的基础上,我们的最终目标是要打造一个与中国大国地位相称的强势农业。
核心观点是:以中国资源解决中国问题,以中国供给解决中国需求问题。
怎么样实现这个目标?最重要的两方面:
第一,提升农业发展质量。
1.推进农业特色化、多元化、品牌化、高端化。
在满足总量需求之上,我们面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去库存、去杠杆、去产能、补短板、降成本,对农业来讲同样适用。一方面去库存减少低端农产品产出。另外一方面,要增加高端农产品、特色农产品、差异化农产品、品牌化、绿色化农产品的生产,满足城乡居民对农产品多元化的需要。
2.实现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满足多元化需要的同时,怎么使农业本身有效益,怎么样使农民收入有保障,决定了农业要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构建现代农业的产业体系、经营体系和生产体系。
五个链条说明农业要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延长农业产业链,保障农业的供给链,提升农业的价值链,完善农业的利益链,拓展农业的生态链。
3.构建农业对外开放新格局
在开放的国度之下,一个资源怎么样变成两个资源,一个市场变成两个市场?我们这些年一方面出口农产品,但是我们从来没有杜绝境外的农产品进入中国的大门。
这些年蔬菜、水产品成为我们创汇的两个最大宗产品,但是与此同时,我们也成为世界最大的大豆进口国,包括棉花、油料、糖料,所以我们希望世界外部的进出口贸易环境是相对平静的。
这些年中国农业进口多于出口,这是一个基本事实。2017年,农产品进出口贸易额2014亿,占整个全国贸易额总量4.1万亿的大约5%左右。我们出口755亿,进口1259亿,逆差504亿。
打造中国强势农业的形象,怎么增加我们优势农产品的出口,怎么样通过进口需要的资源性农产品,这本身也是提升农业发展质量的一个选项。
第二,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
乡村振兴要以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发展为契机,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
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一是观光旅游休闲产业。现在我们沿海地区、在苏州、浙江、上海农旅结合的产业,并不逊于台湾水平。
观光旅游产业去年创造增加值6200亿,相当于农业6.55万亿增加值的近9%。
二是“互联网+”,过去五年根本不存在,特别是农产品电商营业额,在中国已经是很庞大的数据。去年实现了年营业额1.25万亿,相当于农业增加值的19-20%,这已经越来越成为农业发展的新动能。
三是农产品加工业。农产品加工业去年仅主营收入达21万亿,相当于GDP总量的超过1/4。去年中国大陆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城镇居民28.6%,农村居民31%,一百块钱有30块钱左右花在吃的方面,可见这个产业容量如此大。
四是农业生产性服务业。过去是依附形态,现在越来越成为独立完整的产业,比如农机作业、质保公司、农技公司、各种各样的信息公司,提供了全方位的服务。
第三,要实现绿色发展。
农业是永恒的产业,农业生产过程也是生态保护过程,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
中国的农业今天已经由平面向立体延伸,已经由物质产出向非物质产出伸延,已经由有形有边向无形无边拓展。
如何实现绿色发展?
其一,山水田林湖草系统。
其二,强化农村环境综合治理。农村的垃圾、农村的厕所、农村的面源污染怎么解决,现在已经摆到各级政府很重要的议程上。让农村和城市一样美好,必须从每一个细节做起。所以,人居环境三年治理行动今年已经成为中央的决策。
其三,建立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让青海成为中华水塔,让贵州、云南不乱砍滥伐,怎么给他们相应的补偿?五年前在河北,种小麦给补贴,今天在沧州、石家庄、邯郸这些地方,不种小麦给500元补贴,为什么?因为这些地方水资源太匮乏。
其四,加大“一控两减三基本”工作力度。水资源在中国怎么样控制利用?化肥、农药三年前已经做到了减量使用,现在效果非常好。中国每年240万吨农膜、10亿吨作物秸秆、40亿吨动物粪便如何怎么样无害化处理?
制度创新方面我们应该做什么?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围绕建立城乡融合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推进改革创新,激活主体、激活要素、激活市场。
1.土地制度
中国大陆在东亚国家和地区的范畴,创造了一个中国样板、中国特色。40年前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今天的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在小规模、家家有一块土地的基础之上,我们仍然可以搞规模农业。
我们的土地流转率全国为36.5%,数量为4.95亿亩。全国农村土地的1/3已经不是由原承包者经营,在上海这个比例是60-80%,松江是90%,松原地区也超过了90%,这就是中国土地制度。当然,还有土地承包期限的延长问题,大家也非常关注。
怎么样提高利用效率,怎么样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和资源配置效率是最大的创造。
2.经营制度
我们经营制度创新的几个特点:
多元:世界没有一个国家和地区有中国大陆农业经营主体如此之多,所有制不一样,表现形式不一样,组织架构不一样。我们有家庭农场,合作社,农业企业,还有外资,包括台资、港资。另外一个方面,我们有家庭农场,还有产业化经营组织,方方面面,表现出多样化的特征。
融合:在这个过程中,不同的主体融合发展,实现共赢。
开放:我们秉持开放的态度,四川的农民到了广州、上海、北京,不一定全部进工厂,四川的农民到了广州郊区也可以种地,唯一的区别是按月拿工资,和进工厂没有什么区别。
共享:中国农村土地的经营权共享无处不在,你干的动可以不流转土地,你干不动可以把土地拿出来,还可以实行半托管、全托管,这叫共享。共享什么?共享你拥有那块土地的经营权。
规范:中国现在48.5万家家庭农场,204万家合作社,36万家各种各样的龙头企业,包括1245家国家级层面的龙头企业,还有115万家社会化服务组织都需要规范发展。
3.人才制度
乡村振兴更重要的是怎么样培养人才。如何培养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职业农民?
我对职业农民的认识,我认为有三个概念:一是要有工匠技艺,工匠精神。二是追求卓越,精英意识。三是要有企业家能力。
政策创新方面我们该做些什么?
实施乡村振兴需要我们的财政税收、基础设施建设、金融信贷、农业保险,包括市场营销方方面面做文章。
这次会议主题是两岸的农村金融交流,乡村振兴对农村金融的需求,和传统农业对金融的需求是完全不一样。
过去叫小额,现在叫大额,原来单一借钱、还钱叫金融,现在从金融衍生到保险、证券、期货,包括信托,包括金融租赁。所以现在对金融产品、金融机构的创新要求很多。农村金融和我们其他的政策是一样的,在实施乡村振兴中,怎么样更大的为农民释放利益的红包,我以为是个很关键的问题。
总而言之,中国的乡村振兴战略是一个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事关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的基础性工作。把这项工作搞好,农业才能成为一个有奔头的产业,农民才能成为一个让大家羡慕的职业,中国的农村才会成为一个安居乐业的美好家园。(根据嘉宾演讲内容编辑)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清华大学两岸发展研究院 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