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主编推荐

李永生:向民以食为天开炮

[ 作者:李永生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06-12 录入:王惠敏 ]

    当下的中国,当下的农人,经常使用一句俗语:民以食为天。本人虽然在文章和讲话中多次强调这句话的正解,还是经常听到很多专家学者和新农人重复它,恶心的要命,如鲠在喉,不吐不快。

    民以食为天,前面还有一句话,叫做国以民为本,本来是封建皇帝的口头禅,意思是国家是他皇帝一个人的,老百姓是皇帝的本钱,除衣食之外皆为皇家官家之利,所以皇帝会经常高声大喊,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旧时代的老百姓不明就里,皇帝经常讲,官员天天说,老百姓也莫名其妙地跟着喊民以食为天,把这句话当成宇宙真理,是情有可原的,进入二十一世纪的现代社会,人们还在强调民以食为天,就让人不得不鲁迅了: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抱残守缺,不思进取,导致思想落后、行为堕落之腐败现状,通过这句话更是一览无余,只可惜本人没有鲁迅先生如刀如剑的笔力,也无旧文人嬉笑怒骂的功力,就只能自说自话,随便写一一点文字,抒发心中抑郁之情。

    人有两种属性,即动物性和社会性。民以食为天,正是突出人的动物性的表现,让人以为,吃饱饭是人的第一需求,更有甚者,这句话透着另一个潜台词,无论是用兵如神的兵痞军棍,还是杀人如麻的江洋大盗,谁让人们吃饱饭,谁就顺理成章的合情合理合法,其他任何问题都是小事儿,什么公平公正,什么普世原则,通通不算事儿!殊不知,作为一个人,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属性,那就是社会性。  

    动物性的人,只承认动物性的权利,只需要遵循弱肉强食适者生存的丛林法则,争它个昏天黑地,拚它个你死我活,战火纷飞,硝烟弥漫,仇山恨海,杀气腾腾,再正常不过。人们在民以食为天的意识支配下,习惯于掠夺和被掠夺,习惯于一个动物性的人,自动放弃社会属性的权利,无法承担社会责任。社会性的人,就需要群体的和谐和持续,社会性就是公共性,公共秩序的建立和公共利益的保障就是群体最大的需要,群体的协调性就是群体成员的行为规则设计的重中之重,这就不再是一句民以食为天能糊弄的了。

    作为社会性的人,第一需求其实是尊严。人与人之间要想达成和谐,就需要相互尊重,因为尊严需要人们相互维护,人类的社会进步已经不需要一个人为了一口饭而放弃尊严,放弃做人,甘愿像猪狗一样以食为天了,所有的规则只需要保证人们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温饱问题本来不应该成为问题,历朝历代,只要老百姓赋税不是很重,官员不是很贪,老百姓的温饱问题完全能够靠自身的劳动创造得到保证。也就是说,一个民以食为天的社会,一定是皇权至上的社会,一定是官权暴横的社会,一定是龙争虎斗的社会,一定是强调个体发家致富的社会。在民以食为天的文化背景下,人们一定去养成自私自利的习惯,一定会对公共事务漠不关心,一切行为都会体现出麻木,冷酷,残忍,动物性显露无疑,社会性的开放,包容,尊重,一定是奢侈品,人们一定缺乏公共意识和公共诉求,公共道德和公共秩序肯定会缺乏公共保障,个体尊严一定要靠权力和金钱来保障,让人们一旦离开物质财富的支撑就找不到做人的安全感,贵族精神一定会离我们远去。

    民以食为天,喊习惯之后就会成为逃避社会责任的借口。因为这个社会的不同个体之间不可能达成财富的绝对平均,人们总是在相互攀比着,总认为自己是那个拥有更少的人,总是期待着别人奉献的更多,承担的更多,使人性中的动物性向社会性进化的路上充斥着奴性,眼前的,短期的利益,哪怕是带着血腥,也会让人们眼放金光,兴奋异常,对长期的,持续的利益则无意追寻,更谈不上为公平公正献身,久而久之,社会属性的人一定会被套上战争动物的枷锁。

    人类的一切行为都具有无法磨灭的社会属性,人们无时无刻不在相互影响着,相互教育着,当人们普遍降低自身诉求的时候,整体堕落成为必然,整体进步的通道自然不再畅通,人类自身的安全、绿色、持续的保障也会成为遥远的梦。

    我也是有梦想的人,一直梦想着生活在充满人间大爱的社会中,人们在互敬互爱的状态下互助合作,没有伤害,没有恐惧,没有人造的灾难,人们自觉维护公共利益,不再被个人的成功学忽悠成不择手段的杀手,不再被励志片忽悠成失去人性的民贼,个体与个体不再对立,利益与规则不再对立,成功与文明不再对立。可是现在,我倒想把这个梦想降低一下,只要不再听到新农人们说民以食为天这句话,我就很欣慰了。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安农在线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