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对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城镇化,用了极富诗意的表述:“要体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特别是“记得住乡愁”这句话,引发了社会的广泛热论。
为什么“乡愁”二字,能够在当今城市化浪潮中砸出如此大的响动,这是一个值得我们关注的现象。当我们把“乡愁”置于中国五年前文明史来认识,当我们把今天的中国梦置入到历史、文化、国情的时空时,则会发现,记得住乡愁背后,是需要对中国五千年乡村文明历史与现代价值的再解读、是对走中国特色有根城镇化之路坐标的再定位,是在寻根中实现中国梦的新动力和新目标。
1、记得住乡愁的乡村,是中国五千年文明之载体、文化之根系
眷恋故乡和怀乡思归的乡愁是全人类共同的文化心理,但中国人应该是世界上乡愁情结最浓的国家,因为中国是世界上乡村社会发展历史最悠久、成熟度最高的国家。以乡村为载体、以乡村为根系的中国五千年乡村社会演化,形成乡情、乡思、乡恋已经融合在中华民族的血液中和中华文明的基因中。
正因为如此,当我们面对绵延几千年的中国乡村大规模地消失,远离我们而去时带来乡愁、也是中华民族有史以来,痛楚最深的乡愁。我国自然村落正在逐渐消失,而自然村中包含众多古村落。从工业化、城市化潮流看,确实存在一个无懈可击的逻辑,这就是乡村将在城市化、工业化过程中走向被结构和终结的命运。因为乡村不是工业化有效的载体,因为西方的工业化的进程就是城市替代乡村走向两元归一的过程。而且西方发达国家也是按照这个逻辑完成了城市化。
但是,当我们按照这个时代潮流的逻辑,来设计与推进中国城镇时,不能忘记,还有另一个巨大的存在,也需要我们去关注,这就是中国的城镇化是在一个有着五千年乡村演化史的时空中进行。
在这样一个大历史背景下,对于快速消亡的乡村带来的乡愁和乡痛,中央提出了要让中国的城镇化成为记得住乡愁的城镇化,笔者认为,中央以如此打动人心、触动情感的语言来描述中国未来的城镇化,其所要表达的内涵是要让我们在记得住乡愁中,记住的是历史,是要告诫全党和全国人民,中国的城镇化到道路必须是与中国五千年文明脉络相同、相续的城镇化。
今天,当我们以城市化、工业化是世界发展潮流的视角来看中国城镇化发展大势时,我们还必须导入另一个视角,这就是中国五千年文明史演化视角,来找到属于中国特色的城镇定位时代坐标。从这个视角看,要记得住乡愁的前提是:我们必须唤醒民族理性和自信,重新认识中国五千年乡村文明的价值和使命,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成为有根的中国梦。
无论从学理上对中国五千年文明有如何多样化的解释,但从中华五千年文明存在载体看、从文明演化根源看,恰恰与需要我们记得住乡愁的乡村紧密相连。负载着中国五千年文明的生产方式是农耕经济,而农耕经济的载体不在城市在乡村。所以,以乡村为载体成长起来的中华文明之根也不在城市,在乡村。
秦始皇统一中国以来,在历次更朝换代中,作为皇权中心的城市,虽然遭到一次又一次的毁灭,但中华民族血脉的繁衍,并没有因城市的毁灭而中断,只要乡村在,中华文明就会在一次又一次地劫后重生。从这个角度看,中华文明是属于乡村社会主导的文明。
与此相对应,作为西方文明起源,诞生于地中海的古希腊、古罗马文明,从一开始就是建立在古代工商业经济基础上的另一种形态的文明。由于工商业经济最需要的载体是城市,由此决定了西方文明之根在城市,而不是在农村。所以,古希腊、古罗马文明的鼎盛、衰微与消失,总是与城邦的兴衰紧密联系在一起。
从西罗马帝国灭亡(公元476年)至文艺复兴(公元1453年)被西方史学家称为欧洲的中世纪,恰恰是西方进入农耕经济与乡村发展时期,而这个时期恰恰被西方史学家称为欧洲黑暗的中世纪,而近代以来西方走向文明复兴之路,也是从地中海城市的繁荣导致的文艺复兴开始的。近代以来的城市化对于西方而言,是西方传统文明发扬光大、走向世界的过程。
我们必须以全新视角,重新审视人类文明的演化。上述分析可以发现,人类文明演化不是沿着单一路径进行。西方与东方,从一开始就是从不同的历史起点开始,沿着不同的文明之路而进行着。西方的文明形态决定了西方搞城镇化可以不顾乡村是否终结和是否记住乡愁,近代以来西方的复兴梦就是,西方的城市文明借助工业化走向世界的过程。
然而,中国的城镇化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为负载着中华文明的乡村留下足够的空间,中国绝不走西方式的城市替代乡村的单级城镇化之路。
2、记得住乡愁的乡村,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人类文明遗产
记得住乡愁的城镇化,需要我们以新的财富观和新价值观,来重新解读乡村的价值和乡愁的内涵。在GDP主义和物质主义流行的今天,如果从纯物质财富、GDP财富看,乡村除了能够为工业化社会提供城市不能生产的粮食外,其他的价值可以忽略不计。但是从文化财富和精神的价值看,让我们记得住乡愁的乡村,恰恰负载着城市无法找到,金钱无法购买、物质无法替代的精神与文化。
一方面,我们都认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核心和灵魂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复兴,另一方面,我们却对中国五千年文化之根、传承之载体的乡村,不屑一顾,进行着大规模的人为的破坏和拆除。我们应该清楚,城市可以使我们享受工业化带来的物质文明,但乡村才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城市可以为我们提供丰富的物质财富、甚至是来自西方的都市文化,但值得我们自豪的中国五千年文化之根却在乡村。
今天值得我们自信不仅仅是世界经济总量第二的经济大国,最值得我们自信的还有中国拥有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最具有多样化、历史最悠久的乡村文明与乡村文化。如果说按照工业化的标准化、分工化的生产方式建造的现代城市是如此千篇一律,而中国古代乡村文明,却在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下,用他们的智慧,在不同的地域、不同历史时期的创造了世界上最丰富多样的乡村文化。
从自然来看,在中国山地隐存着桃源乡村,丘陵地带坐落着诗意乡村,平原分布着田园乡村,青藏高原天堂乡村;从历史来看,有神话乡村,远古乡村、历史名人的乡村;从功能看,有茶乡、花乡、陶瓷之乡、刺绣之乡、武术之乡、杂技之乡、耕读之乡等等,数不胜数。
从自然来看,在中国山地隐存着桃源乡村,丘陵地带坐落着诗意乡村,平原分布着田园乡村,青藏高原天堂乡村;从历史来看,有神话乡村,远古乡村、历史名人的乡村;从功能看,有茶乡、花乡、陶瓷之乡、刺绣之乡、武术之乡、杂技之乡、耕读之乡等等,数不胜数。
当代中国陷入一种城市化幻觉之中,就像58年大跃进陷入人民公社的幻觉中一样。有的学者甚至把城市化看成是圆中国近百年以来实现现代化梦的终结目标,把中国城市化率达到80%或更多那一天,就是中国实现现代化的那一天。在这样的幻觉下,他们武断地认为目前中国2.5亿农民工都有强烈愿望,要成为市民。
笔者调研,根本不是这样,在大多数农民心目中,乡村虽然不是挣钱的地方,但是他们低成本生活的地方;乡村虽然没有城市的收入高,但他们享有城市用货币无法购买另一种真情、健康、清洁空气的福利;虽然乡村青年人喜欢到城市去,但乡村老人却认为乡村是他养老归根的地方;在房地产商的眼里,乡村除了其土地值钱外,那些破房子都是无用的东西,但在祖祖辈辈居住在这里的乡亲却认为,无论怎样破的房子,都是他们生命的一部分,都记载着他们的乡思、乡情和乡愁,无论多少钱都不能卖的东西,所以就有许多村民以死相抗来抵制拆迁。
无论今天城市给了我们带来了怎样的物质现代化,但都无法慰藉我们无法摆脱的乡愁,每年一度的回家过年的大迁徙,对于西方人而言也许很难理解,但对于中国人而言,因为乡村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在哪里我们才能回答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中国梦。
3、记得住乡愁的乡村,携带着中华文明演化的基因、文明兴衰的规律
以乡村社会为根基的中华文明,决定了乡村不仅携带中华文明演化的基因,也携带着中华民族的兴衰密码:乡村兴之中国兴,乡村衰之中国衰。
早在2000多年前,中国圣贤就发现了“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中国文明演化规律。这个舟是什么?就是中国的农民和乡村。农民和乡村不仅是中国古代文明演化不能突破的底线,也是中国古代朝代周期性更替的动力所在。在秦始皇统一中国的两千年的朝代更替中,是农民通过一次又一次的起义不断改变历史,完成着我们这个民族的新陈代谢。所以毛主席深有感触的讲“人民只有人民,才是改造世界历史的动力”。
这个规律一直到近代仍然发挥作用。毛泽东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邓小平领导的改革开放都遵循了这个规律。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成功,就是走了一条农村保卫城市的道路,就是最大限度发挥了农民和农村的力量。邓小平领导中国的改革开放,同样走的也是一条农村保卫城市改革之路。
30多年前中国的改革是从农村承包责任制开始的。20世纪80到90年代,首先进入中国市场的是中国农民创造的乡镇企业而不是国有企业。乡镇企业发展的鼎盛时期,创造的GDP总值曾占到了中国整个GDP的1/2。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走向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国城市建设的主力军是谁?仍是中国进城打工的2.5亿的农民工。
目前,许多地方政府,在盲目推进城镇化过程中,在商业利益的驱动下,正在忘记这个规律,他们所搞的城市化,成为一种运动式的大规模消灭乡村的城镇化。其实这是一种冒险。我们一定要记住,乡村兴之中国兴,乡村衰之中国衰,这个铁的规律在今天仍然发挥作用。
特别是在十八之后,提出走生态文明之路的背景下,中国的乡村文明更显示出其应有的时代价值。在工业文明的逻辑中,中国乡村文明前途是终结,那么,在生态文明时代,中国乡村文明命运是复兴。因为,正在推动的生态文明建设所需要的天人和谐文明观、低碳经济的消费观、回归生态与传统的新幸福观,恰恰最易找到的在乡村。此外正在兴起的分布式新能源革命,也使中小城镇与农村获得了低成本使用新能源的优势。
正在兴起的生态消费、文化消费,也为乡村旅游、乡村手工业、乡村有机农业、乡村养老等新兴产业发展提供了时代契机。随着城市病的出现,能源环境危机的加剧,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到乡村新价值,一个新告老还乡、新知识青年回乡、农民工回乡创业的新回乡运动,已经初现端倪。如果说,乡村兴则中国兴是贯穿中国五千年文明演化的铁律,那么,乡村文明遇工业文明衰,逢生态文明兴,则是近代以来中国乡村文明演化的另一个规律。
4、记得住乡愁的城镇化,是在寻根中实现中国梦的城镇化
中央提出的要记得住的乡愁,就是警示全社会要记住中华民族的历史,记住中国共产党的成功经验是什么,记住中国改革开放路如何走过来,记得住我们从哪里来,才能知道我们应该往哪去。就是警示我们,乡村是中国最大的国情,乡村是中国社会安全、经济安全的大堤。如果我们的城镇化,成为回不去乡村,记不住乡愁的城镇化,那么这样的城镇化,就是一个断根的城镇化,是一个目标迷失与无根中国梦的城镇化。
要让中国的城镇化成为记得住乡愁的有根城镇化,就一定要为中国五千年乡村文明发展留下发展的空间,具体讲就是中国必须走城市与乡村两元文明共生的城镇化,而不是西方式的两元归一,让乡村消失的城镇化。
目前我们各地所搞的城乡统筹和城乡一体化,之所以在实际工作中变成了把农村建设城市、让农民简单变成市民的一体化,变成使我们记不住乡愁城镇化,其深层根源,就在于我们忘记了中国乡村负载着城市所没有的文化与历史的价值。
目前对城乡统筹和城乡一体化的认识,是基于城市中心主义、基于物质层面、纯经济视角的认识。 我们一定要走出现代化就等于城市化的这个认识误区。记得住乡愁,绝不是要把中国五千年的乡村文明放在博物馆中成为死文物而存在,而是要出于民族责任感,民族自信来保护拯救中国的乡村文明,让乡村成为中国实现中国梦载体之一,成为实现现代化的载体之一。
中国特色城镇化的最大挑战,不是在短期内实现更高的城市化率,而是要破解中国的乡村如何就地文明化的世界性难题。让负载着中国五千年文明的乡村,如何在生态文明时代成为满足人们多元化生活方式的需要新空间之一,走中国特色的城市与乡村两元文明共生、循环发展的新城镇化之路,这才是中国城镇化遇到新挑战。 实现中国梦的理想的城镇化,不是中国农民都变成市民,而是让中国人在诗意乡村、温馨小镇、田园城市的多元化、生态化居住环境中,生活的更幸福。
总之,中国乡村文明是一块尘封的玉,不是濒临死亡的老人。中国乡村文明的复生,是人类文明中心从西方回到东方之后的又一次涅槃。15世纪发生于地中海城市的文艺复兴成为近代西方崛起的起点,那么21世纪,中国乡村文明的复兴则会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起点。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九派智库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