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主编推荐

傅雪琴:在农业规模化大热的当下小农经济不能丢

[ 作者:傅雪琴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04-11 录入:吴玲香 ]

中庸是老祖宗传下来的一种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可现实生活中,中国人总是爱走极端。有时不是极左,就是极右。不举历史上的例子,就说当下的城镇化、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吧。一夜之间,大规模的土地流转,大比例的城镇化率和大型机械化作业,仿佛成了中国农业和中国农村改革的主流。

贪大求快的发展思路带来的危害显而易见,中国的三线、四线、五线城市和小城镇一转眼就盖满了望不到边际的高楼。让中华民族得以延绵五千多年的农耕文明被冠以小农经济并被边缘化,好像只要和小农经济划上等号,就一定是落后、狭隘、过时的代名词。

下乡越多,和农民朋友交流越深入,就越觉得不能简单的理解小农经济。在全球都在追求可持续发展的今天,我们要看到小农经济也有着其积极、科学和不可替代的一面。中国人多地少,不能简单的套用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农业经验。即便同是经济发达的欧美国家,农业模式也有很大差异。

我国著名三农问题专家温铁军认为,世界农业有三大模式,一是前殖民地国家的大农场农业,即典型的盎格鲁-撒克逊模式,这一模式因消灭原住民后人少地多的客观条件而形成,主要包括美国、加拿大、巴西、阿根廷、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国家;二是前殖民主义宗主国的中小农场模式,即以欧盟为代表的莱茵模式,因为大量地向外溢出人口,人地关系相对宽松,形成中小农场,也同样没有跟大农场进行竞争的条件;三是以原住民为主的小农经济,即东亚模式,因人地关系高度紧张,在这种模式下,唯有通过普惠制才能维持农业和农村居民的基本稳定。

我们现在面临的问题是,只有一亩三分地的客观条件,却满怀大农场主的情怀。湖南永州的农民张剑为了养家糊口,被迫去大城市打工。在山区的老家,他家的0.4亩稻田分散在几个地方,无地可种的他只能背井离乡外出打工。在我国18亿亩耕地中,能实施大规模机械作业的土地不过8亿亩左右,还有大量山地、丘陵和贫瘠的土地只能靠小农经济才能维系发展。即便能够连片种植的8亿亩耕地,也不能都集中在少数人手中,否则大量的自耕农该何去何从?

不要说还处于发展状态中的中国,就是经济发达的欧洲和日韩,也要坚决把大农场的盎格鲁-撒克逊模式屏蔽在外。一是不单纯强调的种植模式,二是尽可能地保护本国农民,抬高贸易壁垒,不让其他国家的农产品轻易进入本国。只要签订自由贸易协定,欧盟和日韩的农产品就会丧失竞争力,农民收入下降,农业体系很难维持。如果本土的农业体系奔溃,外来的粮食和农产品就会成为他国的武器。核战争的风险太大,没有人敢贸然发动,但发动粮食战争要容易、安全的多。当年如果不是连续应对石油大战、粮食大战、黄金大战和星球大战,庞大的前苏联也不会那么快就解体。在各种战争中,粮食战争的本钱最低,且效果最好。真到举国闹粮荒的时候,拿着黄金也别想买到充裕的粮食。

今年年初,国际社区支持农业联盟URGENCI副主席、分享收获CSA创始人石嫣博士受邀参加德国绿党的绿色周聚会。抵达柏林的时候,正巧碰到当地的农民上街游行,抗议资本化的农业体系。

提到小农经济,就离不开有机农业。现在的人都想吃得安全,可大规模的现代化种植只能依靠除草剂、化肥和农药,只有规模小且风险可控的小农经济,才易培育有机农业。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农耕史,其实就是一部天然的绿色农业、循环农业和有机农业史。

再来看一看欧盟对小农经济和有机农业的态度。近些年绿党成为德国排名第三的政治力量,据称在十六个州有八个州农业厅是绿党领导。一位德国农民对石嫣博士说,他参加了三年的有机农业培训,三年的农场实习,今年刚租了60公顷土地,现在政府给他很多支持,第一年德国项目支持2.5万欧元,第二年欧盟项目支持4万欧元,连续三年都有项目,他很高兴可以无顾虑的做有机农业。

到农村采访,免不了要研究各地的民居。不管建筑风格如何,农村住宅普遍的特点是房前院后可以种菜、喂鸡、养猪。这种家庭生产生活模式不仅能最大限度的实现自给自足,还能将多余的粮食、蔬菜、禽蛋和肉食产品供给他人消费。某种程度上讲,在中国农村,一个家庭、一个院落就是一个天然的经济自然体。我国有13多亿人口,如果大家都上了楼,谁来种菜,谁来种地,谁来养猪?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小农经济在不宜大规模连片种植的地方,仍然是一种科学且易于操作的生产模式。我们要做的是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农业发展模式,而不是一味的全盘否定;同时实事求是地看待城镇化的速度,而非人为地造城,拔苗助长;加大小型机械科研力度,让小家小户也能享受到现代科技发展的便利;尊重来自农民和基层干部的智慧,制度创新要取得基层认同;认清我国地域辽阔,各地千差万别的客观现实,出台政策不能一刀切。

1981年,被誉为中国农村改革之父的杜润生起草中央一号文件,结束了包产到户30年的争论,正式确立其合法性。当时,为克服极左思潮的影响,杜润生创造性地提出可以,可以,也可以的做法,即保守派和改革派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论和当地情况开展工作。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没用两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就在全国推开。

道并行而不悖,这既是一种政治智慧,也是实事求是精神的具体体现。中国乡村之声农民观察员常为中国的农业该走哪条道路争吵不休。河南的农民观察员认为农民工应该退出土地,鼓励土地流转,解决土地过于碎片化带来的低效问题;而在深圳打工的湖南农民观察员坚决反对农民工退出土地,一来他的老家位于山区,土地不易流转,二来农民工养老没有保障,一旦退出土地,大批农民工失去劳动能力后会面临养老困境。不管哪种主张,都各有道理和庞大的群众基础。

在与农民的交流中,我们了解到,有些地方之所以喜欢把土地打包给种粮大户,迫切地要淘汰小农经济,其真实原因并不是要推行什么农业现代化,而是管理起来省事。还有一些热衷于土地流转的城市资本和村里的能人,也并不是真的要种粮、种菜,而是希望通过大规模流转土地获得国家的各种补助。看来,小农经济被异化的主要原因不是其自身落后,而是源于个别地方的懒政和资本对利润的追逐,当然可能还有你我的无知和偏见。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中国乡村之声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