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是老祖宗传下来的一种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可现实生活中,中国人总是爱走极端。有时不是极左,就是极右。不举历史上的例子,就说当下的城镇化、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吧。一夜之间,大规模的土地流转,大比例的城镇化率和大型机械化作业,仿佛成了中国农业和中国农村改革的主流。
贪大求快的发展思路带来的危害显而易见,中国的三线、四线、五线城市和小城镇一转眼就盖满了望不到边际的高楼。让中华民族得以延绵五千多年的农耕文明被冠以“小农经济”并被边缘化,好像只要和“小农经济”划上等号,就一定是落后、狭隘、过时的代名词。
下乡越多,和农民朋友交流越深入,就越觉得不能简单的理解“小农经济”。在全球都在追求可持续发展的今天,我们要看到“小农经济”也有着其积极、科学和不可替代的一面。中国人多地少,不能简单的套用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农业经验。即便同是经济发达的欧美国家,农业模式也有很大差异。
我国著名“三农”问题专家温铁军认为,世界农业有三大模式,一是前殖民地国家的大农场农业,即典型的“盎格鲁-撒克逊模式”,这一模式因消灭原住民后人少地多的客观条件而形成,主要包括美国、加拿大、巴西、阿根廷、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国家;二是前殖民主义宗主国的中小农场模式,即以欧盟为代表的“莱茵模式”,因为大量地向外溢出人口,人地关系相对宽松,形成中小农场,也同样没有跟大农场进行竞争的条件;三是以原住民为主的小农经济,即“东亚模式”,因人地关系高度紧张,在这种模式下,唯有通过普惠制才能维持农业和农村居民的基本稳定。
我们现在面临的问题是,只有“一亩三分地”的客观条件,却满怀大农场主的情怀。湖南永州的农民张剑为了养家糊口,被迫去大城市打工。在山区的老家,他家的0.4亩稻田分散在几个地方,无地可种的他只能背井离乡外出打工。在我国18亿亩耕地中,能实施大规模机械作业的土地不过8亿亩左右,还有大量山地、丘陵和贫瘠的土地只能靠“小农经济”才能维系发展。即便能够连片种植的8亿亩耕地,也不能都集中在少数人手中,否则大量的自耕农该何去何从?
不要说还处于发展状态中的中国,就是经济发达的欧洲和日韩,也要坚决把大农场的“盎格鲁-撒克逊模式”屏蔽在外。一是不单纯强调“大”的种植模式,二是尽可能地保护本国农民,抬高贸易壁垒,不让其他国家的农产品轻易进入本国。只要签订自由贸易协定,欧盟和日韩的农产品就会丧失竞争力,农民收入下降,农业体系很难维持。如果本土的农业体系奔溃,外来的粮食和农产品就会成为他国的“武器”。核战争的风险太大,没有人敢贸然发动,但发动“粮食战争”要容易、安全的多。当年如果不是连续应对石油大战、粮食大战、黄金大战和星球大战,庞大的前苏联也不会那么快就解体。在各种战争中,粮食战争的本钱最低,且效果最好。真到举国闹粮荒的时候,拿着黄金也别想买到充裕的粮食。
今年年初,国际社区支持农业联盟URGENCI副主席、分享收获CSA创始人石嫣博士受邀参加德国绿党的“绿色周”聚会。抵达柏林的时候,正巧碰到当地的农民上街游行,抗议资本化的农业体系。
提到“小农经济”,就离不开有机农业。现在的人都想吃得安全,可大规模的现代化种植只能依靠除草剂、化肥和农药,只有规模小且风险可控的“小农经济”,才易培育有机农业。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农耕史,其实就是一部天然的绿色农业、循环农业和有机农业史。
再来看一看欧盟对“小农经济”和有机农业的态度。近些年绿党成为德国排名第三的政治力量,据称在十六个州有八个州农业厅是绿党领导。一位德国农民对石嫣博士说,他参加了三年的有机农业培训,三年的农场实习,今年刚租了60公顷土地,现在政府给他很多支持,第一年德国项目支持2.5万欧元,第二年欧盟项目支持4万欧元,连续三年都有项目,他很高兴可以无顾虑的做有机农业。
到农村采访,免不了要研究各地的民居。不管建筑风格如何,农村住宅普遍的特点是房前院后可以种菜、喂鸡、养猪。这种家庭生产生活模式不仅能最大限度的实现自给自足,还能将多余的粮食、蔬菜、禽蛋和肉食产品供给他人消费。某种程度上讲,在中国农村,一个家庭、一个院落就是一个天然的经济自然体。我国有13多亿人口,如果大家都上了楼,谁来种菜,谁来种地,谁来养猪?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小农经济”在不宜大规模连片种植的地方,仍然是一种科学且易于操作的生产模式。我们要做的是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农业发展模式,而不是一味的全盘否定;同时实事求是地看待城镇化的速度,而非人为地“造城”,拔苗助长;加大小型机械科研力度,让小家小户也能享受到现代科技发展的便利;尊重来自农民和基层干部的智慧,制度创新要取得基层认同;认清我国地域辽阔,各地千差万别的客观现实,出台政策不能一刀切。
1981年,被誉为“中国农村改革之父”的杜润生起草中央“一号文件”,结束了包产到户30年的争论,正式确立其合法性。当时,为克服极左思潮的影响,杜润生创造性地提出“可以,可以,也可以”的做法,即保守派和改革派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论和当地情况开展工作。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没用两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就在全国推开。
道并行而不悖,这既是一种政治智慧,也是“实事求是”精神的具体体现。中国乡村之声农民观察员常为中国的农业该走哪条道路争吵不休。河南的农民观察员认为农民工应该退出土地,鼓励土地流转,解决土地过于碎片化带来的低效问题;而在深圳打工的湖南农民观察员坚决反对农民工退出土地,一来他的老家位于山区,土地不易流转,二来农民工养老没有保障,一旦退出土地,大批农民工失去劳动能力后会面临养老困境。不管哪种主张,都各有道理和庞大的群众基础。
在与农民的交流中,我们了解到,有些地方之所以喜欢把土地打包给种粮大户,迫切地要淘汰“小农经济”,其真实原因并不是要推行什么农业现代化,而是管理起来省事。还有一些热衷于土地流转的城市资本和村里的能人,也并不是真的要种粮、种菜,而是希望通过大规模流转土地获得国家的各种补助。看来,“小农经济”被异化的主要原因不是其自身落后,而是源于个别地方的懒政和资本对利润的追逐,当然可能还有你我的无知和偏见。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中国乡村之声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