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专题栏目 > 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

关注“一号文件”:农人必读两大要点

[ 作者:张红宇 曾衍德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02-24 录入:吴玲香 ]

要点一:充分发挥规模经营在现代农业中的引领作用

(农业部农村经济体制与经营管理司张红宇)

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充分发挥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在农业机械和科技成果应用、绿色发展、市场开拓等方面的引领功能。按照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路,着眼于转方式、去库存、降成本、补短板的要求,适度规模经营作为优化资源配置的有效途径,以及现代生产要素向农业集聚的重要载体,在提高农业供给体系质量效率方面,需要充分彰显四大引领作用。

一是理念引领。实施规模经营的地区或主体,适应千变万化的市场供需关系,要秉承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最大的创新是制度创新,三权分置框架下,从让渡经营权到共享经营权,从土地流转到土地托管、土地入股,从租赁契约式到股份合作式,要引导多元模式多元主体健康发展。协调的目标是促使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形成多种资源要素优化配置的产业格局。绿色的实现靠转变农业生产模式,从追求数量向追求质量效益提升,从多方面多环节入手降低对资源环境的消耗,使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深入人心。开放的视野让规模主体在四化同步背景下,通过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寻找新的增长点,拓展现代农业发展空间。规模经营所实现的共享,是促使农业现代化发展实现与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同步发展,让城市吸引越来越多的人,让农业留下越来越少的人,让农民分享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的好处。同时,鼓励和支持各类新农人通过发展规模经营进入农业领域,践行并丰富现代农业经营理念。

二是效益引领。其一,是通过扩大土地经营规模,降低土地单位面积生产成本;或通过增加服务对象,减少购买生产性服务成本,带来的经营主体内部规模效益。其二,是发挥比较优势,通过提供中高端或差异化农产品产生的附加效益。其三,通过在微笑曲线两端的品牌研发、市场营销、质量管控活动带来的外部效益。其四,通过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和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在优化区域布局中实现的结构调整效益。

三是主体引领。据初步统计,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达到近250万家。家庭经营模式下的家庭农场,在农业生产经营活动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持续显示出强劲生命力,有利于提高农业集约化和组织化水平;合作经营模式下的农民合作社,在生产合作和服务合作方面具有显著且难以替代的规模效益;各类农业企业产权关系明晰、治理结构完善、管理效率较高,有显著的引导示范效应。在农产品成本地板和价格天花板双重压力下,各类主体开展了大量有益实践与探索,通过提供就业岗位、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开展股份合作、进行示范带动等方式,成为推动现代农业发展,拉动农户增收的有生力量。

四是绿色引领。发展生态农业,实现绿色引领,一方面,从节约成本、提高产品附加值出发,规模经营主体具有有强烈的动力。在土地集中式规模经营的地方实施一控两减三基本,控制用水总量,实施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资源化利用畜禽粪便、农作物秸秆和农膜等,能显著减少生产成本、提高效益。另一方面,通过规模经营主体实施生态补偿项目,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加强草原生态建设等,能降低管理成本,增强执行效果。

发挥好规模经营在现代农业建设中的引领作用,着力点是搭建一个着眼于供给侧改革改革目标,着眼于提升规模经营主体竞争力,系统完整的政策扶持体系,最大程度释放和彰显规模经营的优势及活力。

要点二: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

(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曾衍德)

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这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项重大任务。抓住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这个牛鼻子,调整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使农产品供给在数量上更充足、品种和质量上更契合消费者需求,使农业资源利用方式更有效、生态环境更友好,使农业的质量效益稳步提升、竞争力更强。

调整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重点是调整优化种植结构。需要统筹谋划、稳步推进,基本底线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重要任务是巩固提升粮食产能。不能把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简单等同于压缩粮食生产,更不能搞运动式调整。

突出调整优化种植结构的重点,就是推进玉米结构调整。重点是调减镰刀弯等非优势产区的玉米面积,重点发展青贮玉米、大豆、优质饲草、杂粮杂豆及生态功能性植物等,力争今年调减1000万亩以上的玉米面积,实现首战告捷。

调整优化种植结构,需要聚焦发力。一要加强顶层设计。制定好结构调整规划,加强组织领导,强化信息引导,搞好指导服务,构建上下联动、协同推进的工作机制。二要强化政策扶持。重点是要完善主要农产品价格政策、农业补贴政策、金融保险政策等,让农民开展结构调整的收益不减少,确保调得动、稳得住。三要加强设施建设。

实施藏粮于地战略,重点是加强粮食主产区和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加快建设集中连片、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生态友好的高标准农田。深入开展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提升耕地质量。四要推进机制创新。重点是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和新型服务主体,引导支持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等经营主体,发展区域优势作物、优势品种,鼓励采用生态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种植方式,发挥好示范带动作用。促进产业化经营,延长产业链条,提升质量效益。五要加快科技创新。加快培育一批高产稳产、附加值高、适宜机械作业及肥水高效利用的新品种,围绕粮改饲、粮豆轮作等,加快选育专用青贮玉米、高蛋白大豆、高产优质高抗苜蓿等品种。深入开展粮食绿色高产高效创建和模式攻关,引领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六要加强市场调控。完善主要农产品储备调控体系,优化储备布局,建立吞吐轮换机制。加强进出口调控,根据国内外市场供求情况,把握好农产品进口节奏、规模、时机。开展农业国际合作,提升我国农业国际竞争力。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中国农业网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