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供给侧改革
前不久,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供给侧结构改革”,紧接着中央一号文件也首次将“农业供给侧改革”纳入意见,一时间,“供给侧改革”一词犹如千万树梨花一夜间在公众视野中骤然绽放,那么什么是“供给侧改革”?小编先做一个简单介绍。供给侧改革是一种寻求经济新增长新动力的新思路,主要强调通过提高社会供给来促进经济增长。对于如何拉动经济增长,需求侧管理与供给侧改革有着截然不同的理念。需求侧管理认为社会有效需求不足,以凯恩斯为代表,主张通过扩大财政支出等手段刺激需求,使实际产出达到潜在产出。供给侧管理认为市场可以自动调节使实际产出回归潜在产出,所以根本不需要所谓的“刺激政策”来调节总需求。需求不足仅是表象,供需错配才是实质,也就是说供应端提供的产品和服务不是需求端所需求的,因而拉动经济增长需要从供给端着手改革。早期的供应学派代表是萨伊,后来在美国由里根总统应用并形成政策体系。
农村公共服务呼唤供给侧改革
城乡一体化的快速推进使农村经济社会基础发生深刻变革,农村旧有的经济基础和格局被打破,愈加开放、动态、信息化的农村对公共产品需求呈现出显著的多元化态势:不仅需要满足基本农业生产需求的生存型基础设施,也需要满足现代农业需要的发展型设施;不仅要求普惠制的基本公共服务,也对个性化、综合性的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提出更高期望;不仅要求政府在公共产品供给中履行责任,农民自我管理、主动参与的意愿也在逐步加强。统筹城乡战略实施以来,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从量上和质上都有了大幅提升,是社会资源向农村倾斜、推动城乡发展均等化的重要方面(张鸣鸣、段林容2011)。但是传统的公共服务制供给制度绕开了乡村基层组织,通过政府职能部门以招投标的形式引进市场主体来完成,而农民作为公共服务的供给对象,是直接的受惠者和利益相关者,却没有话语权来表达需求偏好,更没有权利对公共服务的质量进行监督。这种供给机制在农村社会结构和生产生活方式发生重大变化的背景下,难以满足农村日益增长的多元化公共产品需求,存在供需错配的问题。那么如何通过供给侧改革,建立 “以农民为主体”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机制,在农村社会结构持续变化、农村利益格局不断重构的现实情况下,提高公共服务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至关重要。
民主参与是村级公共服务供给侧改革的突破方向
“十三五”规划建议明确要求增加公共服务供给,从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增强政府职责,提高公共服务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也明确提出,把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增进农民福祉作为农村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所以通过供给侧改革,建立 “以农民为主体”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机制,为农民民主参与公共事务提供畅通的参与渠道,是解决供需错配问题的重要突破方向。
从新政治经济学的角度来看,民主参与可通过影响地方财政支出行为,破解供需错配问题。市场主体具有逐利性追求利益最大化,同样政府主体在现行以GDP为中心自上而下的考核制度框架下,也将追求资源配置利益最大化,从而导致其忽略农民的公共福利,将资源更多的投入到对经济增长有利的项目。正如Demurger(2001)研究发现,地方政府为了推动本地区经济增长把过多的财政资源配置到生产性投资之中而忽视了社会性公共物品的建设。而民主参与将纠正资源投入以经济增长为导向的支出行为,改变为以贴切民生需求为导向的支出行为。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民主参与可通过影响地方公共服务供给决策,破解供需错配问题。正如布坎南指出,私人物品可以通过消费者的货币投票直接传递出消费者的偏好,而公共物品却无法从消费者强制性的税收支付中判断其真实偏好。这是源于公共物品的供求决策是通过政治制度而非市场制度实现的,并且不存在可以轻松进行公共物品供求分析的竞争性秩序的对应物。所以政府要了解群众对公共物品的偏好却就需要找到一种替代价格机制充当群众与政府的沟通桥梁,而民主决策机制正是这种桥梁,不仅能真实表达群众对公共物品需求,更能节省政府选择正确的公共服务产品投入的交易成本。
成都实践案例
从2008开始,成都市推行了以“农民为主体”的村级公共服务与社会管理改革,为每个涉农社区每年提供不低于20万的村公共服务专项资金并纳入政府财政预算,简称为村公资金,此项资金逐年增加,到2017年最低标准达到60万元/村。在公共服务资金投入的同时充分保障村(居)民自主决策、使用、管理村公专项资金的权利,探索了一种村公资金使用事先决策、事中监督和事后评议都由“群众说了算”的民主参与模式。一是事前决策群众说了算。在决策内容上,将服务项目、服务方式、资金使用、完成时限等都交由群众决策,避免代民做主;在决策方式上,按照农户推荐、小组梳理、议事会审议、代表大会审定、上墙公示“五个步骤”,层层筛选,征集民意,由群众自主决策最急需解决的事情,截止到2014年底,成都市县两级投入的村公资金约为58亿元,共征集群众意见40万余条,审定实施了123805个公共服务项目。二是事中监督群众说了算。组建以村(社区)民主监督小组和村(居)民代表组成的监督检查小组,采取“听、查、看、评”的方式,跟踪项目实施和资金使用情况,使监督工作常态化。三是事后评议群众说了算。推行一户一表的群众年度考评制度,由群众对工程进度、服务效果、人员服务质量等进行考核,对不合格的服务项目按合同返工或扣划工程款,对不合格的服务人员解除聘用。这种对民主参与模式改变了代民做主的传统做法,符合供给侧改革精神,有利于提高农村公共服务的质量。
作者系四川大学博士研究生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新三农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