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资讯

与其怀念乡愁 何不身体力行

[ 作者:叶乐峰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7-06-05 录入:吴玲香 ]

——河南省新县周河乡西河村蹲点手记

记者的荣光,莫过于用笔墨和镜头记录时代的变迁。在河南省新县西河村驻村调研采访1个月,很庆幸自己能够拥有这么一段时光来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出门就是山,土地在山间,辛苦种一年,只够吃半年……”我所在的西河村原本是个远近闻名的省级贫困村,三年前只有40余位老人和儿童留守,村落荒芜破败,百姓外出务工谋生,一座有着700余年历史的古村落暗淡沉寂。

“每个人在离开故乡的时候就开始了守望。在北京时间越久,我越想念老家的大山、古树和门前小河,还有那夜空里的满天星斗。”张思恩如今是西河村农耕园合作社的理事长,这一番话道出了他回家乡发展的缘由。

改变发生在2013年,新县启动“英雄梦 新县梦”大型公益规划设计活动,西河被纳入了该活动精心打造的红色历史、绿色生态、古色乡村三条精品旅游线路规划内。张思恩等在外成功人士的乡愁找到了“闸口”。

2014年,张思恩等6位村民发起成立专业合作社,注册资金680万元,以合作社为龙头,打造精品民宿和特色农家餐饮,引导村民以“山水林田湖”入股合作社,年终获得分红。此外,很多村民开起了农家乐,年均收入十多万元。西河村开始了它美丽的“蝶变”之路。

如今,漫步西河村,屋后古树参天、村前溪流潺潺、晨起鸡犬相闻、暮归炊烟袅袅……越来越多的各地游客慕名前来感受儿时的记忆,也正是看到旅游经济的红利,西河村越来越多的“南飞燕”成了“还巢凤”,沉寂的西河又热闹起来了。

新县县委书记吕旅还有一个身份——西河村名誉村长,在2014年西河建设任务最重的时候,他几乎每周都来村子督导建设,担心古村落的建设有违保护开发的初衷,破坏了历史风貌。他强调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及乡村复兴要有底线思维和红线意识。

重建乡愁,首先要尊重历史风貌。一个古村落便是一部历史,一方传统,一种文化。西河村在改造中没有大拆大建,没有涂脂抹粉,建筑材料都是就地取材,一砖一瓦,能够用的就继续用。

“农村就要像农村,真正做到修旧如旧。”西河村建设指挥部副指挥长张一谋说,守住西河村原有的魂儿,敬畏村庄原有肌理,改造成一个升级版的农村。其实不光在西河村,新县全县都倡导“视山如父、视水如母、视林如子”的生态理念,不挖山、不填塘、不砍树、不截断河流、不取直道路,坚决不让村庄成为孤零零的村庄。

重建乡愁,更要保护好村民的利益。随着游客越来越多,资本开始觊觎这个古村落。在西河,村民是乡村文化的创造者和延续者,也是乡村建设的参与者和主体。“只有充分尊重群众意见,乡村建设的多元性和差异性才能体现出来,群众才能真正有归属感、自豪感、荣誉感、幸福感。”西河村名誉村长吕旅的话值得深思。

去年4月,中国乡村复兴论坛在西河村举行。据了解,这是首次在“村里”召开的乡村领域盛会。如果说,数十年的城市化脚步,是尽可能地抹除“传统”的格式,代之以“现代”的格式,那现在就该反过来,到过去、历史、老家和故乡里,去寻找心灵的港湾。

西河村正大声地向外界诉说:在美丽乡村建设的道路上,我们要“乡愁”而不是“愁乡”;要外界“推动复兴”,更要村民“自发复兴”;要“加强保护”,而不是“加快开发”。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光明日报》( 2017年06月04日11版)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