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镇古村落保护,日益受到各级政府重视,也取得了很多成就。传统村落凝聚着中华民族精神,是维系华夏子孙文化认同的纽带。为促进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发展,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文化部、财政部通过摸底调查,并在全国各地评介推荐的基础上,经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专家委员会评审认定并公示,于2012年、2013年确定了两批共1561个具有重要保护价值的村落列人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其中浙江共有90个村入围。浙江省第一批“千年古镇(古村落)”地名文化遗产认定名录公布,共有10个古镇和10个古村入围。
文化是具有系统性的,古镇古村正是因为具有这种整体系统性而价值凸显。审视浙江省省古镇古村落的整体性和系统性保护工作,不能不让人揪心。
多头管理,各自为政。古镇古村落、非遗和文物古建筑是由住建、文化和文物等不同部门分头实施管理与保护,各自为政难以做到协同保护与有效利用。
乡村洋建筑泛滥成灾,“小洋楼”随处可见。欧式建筑风格本来就不适用浙江的地理条件。浙江省一些古村落,在“设计大师”指导下,错把“玻璃墙”和“夯土设计”当艺术形式,不顾实际与效果盲目大搞玻璃墙和夯土化的破坏性古村落建筑景观改造工程,且有越演越烈之势,着实令人痛心。
“修旧如旧”,单体保护方式难奏效。众所周知,古建筑文保单位不惜花费重金修缮与封闭式保护,只不过仅仅保护了古建筑的形状,却保护不了古镇古村落的系统功能。“结构决定功能”,古镇古村系统功能必须要整体结构完整才能实现。
综上所述,古镇古村古建筑文化系统性保护每况愈下,甚至岌岌可危。尽管近年来发展“浙派民居”的呼声日益高涨,但却一直没能从根本上找到破解这个问题的有效方法与途径。
实施多部门协同联动,保护古镇古村落整体美。千年古村衢州市衢江区盈川古村落的城隍庙与“杨炯出巡”非遗以及古码头的功能整体性保护与有效传承,意义非凡。要加强不可移动文物的管理,单靠政府来保护是不现实的,必须创新管理、拓宽渠道,支持城乡群众、自治组织和社会组织参与管理和使用。遵循文化系统整体性,实施系统保护最有效。
科学利用就是最有效的保护,强化复合利用前景好。古镇古村落保护工作要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服务,为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服务,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扩大中华文化影响力服务。要彻底摒弃“封闭式保护方式,千方百计发挥好古镇古村的作用。大力发展文博创意产业,以此增加收入、扩大就业,这是适应当前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要举措。
挖掘古镇古村文化科技,发展研学旅游价值高。比如,丽水庆元县月山村的风水格局、丽水莲都区大港头村的“古堰画乡”等,都是值得重视和开发的研学旅游重要资源。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中国县域经济报 2017-01-20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