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资讯

李昇明:小镇是谁的未来家园

[ 作者:李昇明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12-14 录入:王惠敏 ]

【概述】:江南水乡的小镇,每个角度都是一幅水墨画,社会财富曾经沉淀在小镇上。特色小镇的说法,起源于浙江,我们有意邀请浙江大学王竹教授讲述江浙两地的小镇,才符合我们的主题《文明复兴与特色小镇分享会》。王竹教授说,不再做乡村的什么救世主,把乡村的主人地位还给乡村人,邀请钱振澜博士一起介绍浙江大学小美合作社的实践感受。中华民居杂志社姜志燕主编还邀请了国家画院、中外建和世界遗产杂志的三位专家,1127日,在文化客厅一起探索关于小镇的文化和产业发展。特别感谢中华女子学院的志愿者团队,一个个温文尔雅,为文化客厅带来一道充满青春活力的风景。

本期分享会的嘉宾和大咖云集,主要成员有:1、浙江大学(原建筑工程学院副院长)王竹教授,2、中国国家画院主题经纬规划院冯瑛院长,3、浙江大学小美合作社发起人钱振澜博士,4、中外建第一分公司姜靖波副总经理,5、世界遗产杂志社波音主编,6、原挪威驻华文化参赞梅园梅。

是否,我们已经遗忘了古老的哲学思维,在城市玩过度的集中,近20年来人口的膨胀太厉害了,在炫耀发展速度的光环下,人们默默地忍受着城市的冷淡、生硬和无趣,没有什么城市味道。乡村依旧是过度的分散,看不到形成资本积累的希望,青年人纷纷到城市去寻梦。现在还剩下一个机会,还可以到小镇寻找未来的家园。中国人做事情总是那么紧迫,不是想好了再动手。我们继续召集一些朋友来讨论小镇。

人口向哪里流动?这是城乡问题的根本。我们不妨把思路放开一下,在经历乡村人向城市的大流动后,还会不会产生城市人向乡村流动的“逆流”?在工业文明时代,人们的脚步是跟随机器走的。改革开放初期,乡村出身的乡镇企业和家庭工厂在城市不受待见,只好聚集在小镇上,江浙的小镇曾经有过火热的工业化场面。王竹教授点评说,从那时候起,浙江的特点是民富,江苏的特点是镇强。1992年后,各地的国家级、省级和市级开发区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互相之间以优惠政策拼命竞争,结果导致机器搬迁到城市郊区的开发区,人们也跟随到那里去了,小镇没有什么优惠政策,要么是维持现状,要么是直线下滑,除了珠三角那个密集的出口加工企业群外,它被评价为城市不像城市,乡村不像乡村,可惜这个世界工厂现在也褪色了。

如果不是开发区的泛滥式介入,中国小镇还可以幻想一下德国小镇的未来前景。这场忽冷忽热的变化是工业化带来的,它暴露了一个问题,小镇决定不了自己的命运。小镇的工业化有一个好处,许多人可以离土不离乡,家庭是团圆的。或者不那么排外,多数外地人的孩子能就地上学,大家都是工农子弟兵嘛。当然,也不是什么都好,小镇的老房子避免不了被拆除的命运,因为家庭占有的土地有限,私人盖的房子争相向空中发展,涌现出一堆难看的水泥盒子楼,有的房子头上还“顶个球”,完全不讲审美。尽管经济上去了,乡村文化的水土流失却是非常严重,姑且称为文化不自信。

小镇的命运多变,现实和人们开了一个玩笑,在乡村盖了很多房子,却留不住村里的年轻人。过去的徽州人外出经商,还会把财富和家园留在家乡,现在连徽州人也没有这个传统了,没有人继续把财富沉淀在乡村的土地和房子上。现在提出了特色小镇,注定会出现一股热潮,国家批准1000个特色小镇,各省的数量还在增加,它既不是行政建制的镇,也不是开发区的区,上上下下的各种力量需要找到一种平衡,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最终的检验标准只有一个,你能不能形成人口的聚集?

小镇凭什么能聚集人口呢?再提出“工业化小镇”已是不合时宜,或许可以提“后工业化小镇”,挑战和机遇都有,感觉是挑战更大。谁的小镇能吸引返乡青年,就是很了不起的成就了。要知道,那些入不了城、回不去乡的人通常是选择县城做聚居地。如果小镇的眼光太低,满足不了一部分城市人下乡居住的要求,返乡青年会说,对不起,城里人都看不上的,我们也看不上这样的小镇。所以我们要看看小镇的挑战到底在哪里?

如果工业化的小镇在于创造财富,后工业化的小镇则在于创造生活。中国人喜欢庭院生活,如果一个小小的庭院都没有,我们还能期望小镇什么呢?同时,还要求小镇能创造财富,避免坐吃山空。过去的江南小镇之所以那么兴盛,因为小镇的主人拥有部分土地、产业和家族力量,形成一个家族血缘团体立足社会的根据地,互相竞争人才和财产的积累厚度,民国时期从小镇走出过一批大师。回想当年,吴文藻和冰心在燕京大学举办了婚礼,只是邀请一些朋友参加,回到吴文藻的家乡还要办一个婚礼,体会到江南的婚礼才是真正的热闹。现在的特色小镇能创造一种什么生活吗?

如果传统的小镇植根于农业文明时代的手工业,现代的小镇需要重新适应工业文明时代更复杂的分工体系,新的产业层出不穷,适合在低成本的小镇创业,不适合城市。城市的土地、厂房和工资成本上升后,很多低端的制造业没有办法生存,会产生一次重新的聚集,一些机器会回归小镇。后工业化提供了一个机会,本质是反工业化,来到一个个人创意和品牌时代,不再需要大厂房、大生产。甚至不需要逻辑思维,未来的人们需要丰富的艺术体验。现在有了互联网,有了物流服务,有了一个好的创意和设计,产品定制出来以后,同样可以流通整个中国。

如果过去的小镇走经济单行道,现在要回归文化道路。一个小镇一个特色,需要累积出自己的文化。小镇不能走城市的老路,小镇之所以美,是一个个充满个性的建筑聚合在一起,搞成一排排整齐的建筑物,那是对小镇文化的完全误读。小镇意味着人的解放,王竹教授说,城市住宅是一个个囚禁空间,我们应该从乡村学习古人的智慧,尊重人文地理脉络,可惜许多乡村新建的排排房让人找不到村长在哪儿。冯瑛院长说,失去了乡村的历史文化遗产是一件悲哀的事情,但愿公共空间艺术能弥补一些遗憾,也要回避低劣的公共雕塑带来新的破坏。江景波老师说,民宿建设有待上升到2.0版本,把外在的传统和内在的舒适统一起来。波音主编说,以色列造出有两千年文化标志的新建筑,也成为了世界文化遗产。

如果地产模式的小镇是村镇分离的,有必要回归村镇一体化的本来面貌。传统的小镇和周围的村子是一个命运共同体,并不是孤单的存在。浙江大学小美合作社的发起人钱振澜博士带来一个视频分享,城市人关心下一代孩子的成长,需要安全的蔬菜水果,一个乡村人仅承包四亩地,不使用化肥农药,接受浙江大学的严格检测,然后供应给浙江大学的教授们,农民的月均收入可以达到五千元。更加令人高兴的是,从传统的农民变成上电脑、玩微信的农民,及时分享蔬菜生长的信息,征集城市客户预定,由小镇的物流负责配送。这才是人的进步,说明了现代化的本质是中国农民的现代化。

王竹教授说,这一次是“小美进京”。会后我们做了一些交流,如何实现浙大小美合作社在北京落地,算是讨论小镇的一个意外收获吧。中华民居杂志社姜志燕主编正在准备出版一期小镇专刊,已经约各位嘉宾写写文章,我也响应号召写一篇《特色小镇与文化自觉》。详细的嘉宾观点展示,还是让专刊杂志来展示,敬请关注。本期活动的直播效果很好,接近3000人收看,再次体现了小镇话题的热度,现场也坐满了文化客厅的新老朋友,原挪威驻华文化参赞梅园梅老师赶来助兴,也是表示了一种支持态度。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文化客厅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