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笔者返乡省亲,看见家乡新农村建设开展得如火如荼,乡村公路两边在建或已经建成的小洋楼格外引人注目。这些村民自建房大多没有取得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等政府相关审批文件,属于典型的违法建筑,更重要的是,乡亲们为了将自家房屋建在公路边,可谓是“遇河填河、逢田占田”。
一些农民法律意识淡薄,将土地承包经营权视为“土地私有权”,任意侵占耕地,违法建筑房屋,破坏生态环境,无视法律“红线”,相关部门亟须加强监管,以坚守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
首先,要因村制宜,做好乡村规划图。农村违法建筑乱象与乡村缺乏统一的规划蓝图密不可分,地方政府要结合当地实际,指导各村委会编制好美丽乡村建设蓝图,明确哪些土地可用于建房,哪些土地不能建房,让村民一目了然。
其次,要明确责任主体,强化监督管理。地方政府要构建“职能部门+属地乡镇+基层组织”的联合执法小组,并利用无人机航拍和卫星遥感技术,开展全域性、日常化的网格式排查,对违法建筑做到发现一处、整治一处,绝不姑息纵容。同时,完善监督考核和问责机制,对打击违法建筑不力的单位或个人,加大责任追究和处罚力度。
最后,要做好普法宣传工作,提高村民法律意识。地方政府要扎实宣传好《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建筑工程施工许可管理办法》、《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详细向村民讲解农村建筑房屋的审批流程,切实提高村民的规则意识和法律意识。
农村违建问题不应再被忽视,有关部门应该切实履行起责任,科学规划统筹安排,牢牢守住耕地红线,让一切建筑行为都在能契合法律规定及农村现实需求的范围内落地,只有如此,才能扎紧扎牢耕地保护的“篱笆”,从而科学合理地配置土地,依法使用土地,让宝贵的土地资源不被挥霍与浪费。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 西安日报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