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资讯

解决农村贷款难的几点建议

[ 作者:洞察小编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07-15 录入:吴玲香 ]

原题:解决农村贷款难,农村贷款难破冰?

在农村,大多数农民借款时会求助于身边的亲人、朋友,这是建立在双方互相信任且借款不多的基础上,可以是无息也可以是有息。不过一旦借款数较多,亲人朋友也无能为力,这时就需要贷款来解决。

但是农村有许多贷款需求的农民,都因各种原因很难通过金融机构贷到款,有些人甚至铤而走险借高利贷。“贷款难”已经成了农村经济中存在的一大难题。

中小型农业企业向银行贷款难度较大。因为银行从管理成本、贷款风险等因素综合考虑,一般更愿意将款贷给大型企业。农村“贷款难”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是涉农贷款风险较高。农业企业规模较小,固定资产不多,而且农业具有极大的风险性,农业生产经营周期长,见效慢,受自然因素影响大,在缺乏担保机制的情况下,一旦发生自然灾害,就需要金融机构承担损失。

其次,回报率也是银行考虑的重要方面。涉农贷款笔数多,单笔金额小,回报率较低,也影响了银行办理涉农业务的积极性。

第三,信用缺失。农村个人信用档案尚不健全,部分农村企业及农户信用意识、法制理念不强,缺乏诚信意识,存在故意逃债、借名或冒名贷款等现象。一些银行、信用社因为害怕产生不良贷款,尽量拒绝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贷款申请。

第四,抵押问题。农村“三权”可以抵押或通过抵押方式进行流转,但在其流转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遇到诸多法律限制,容易引发法律争议和纠纷。另外,办理“三权”抵押贷款,需要由政府相关部门颁发各类具有法律效力的权属证明材料,手续较为繁琐,耗时较长。加上办理抵押登记手续需要支付一定的手续费,增加了贷款成本,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农户办理抵押登记的积极性。

此外还存在涉农担保公司数量少,担保能力有限且成本高;农民贷款一般数额偏小,担保、登记过户的成本却是固定的,所以很多担保、中介机构都不愿意参与涉农贷款业务等问题。

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首先,建立完善农村信用体系,通过法律、行政等手段打击恶意逃废债务的行为。

其次,建立“联保”模式。贷款小组成员互相担保代替传统的抵押担保,贷款小组成员之间比较熟悉,相互监督、相互负责,一人违约会牵连到其他成员也失去借款资格。这样有利于银行发放贷款前节约经营管理成本,同时也降低了银行面临的信用风险。

第三,创新抵押担保方式。现阶段下,农户缺乏足够的抵押品。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对抵押担保品的规定过于狭窄,需要探索新的抵押担保方式。

第四,建立农村基金会。这种方式在东南沿海一些省市存在,主要是亲戚、熟人、邻里组成一个团体,自发筹集资金。但是这种方式是基于信任的基础,而且面临合法化、规范化问题 ,因此还需要完善发展。

另外,农村小额信贷是专门为农村低收入人群提供的金融服务,随着小额农贷的推广,使农村弱势群体的资金满足程度得到一定的提高,农民“贷款难”问题得到一定的缓解。但是农村小额信贷机构的营运资金来源渠道比较狭窄,信贷产品也比较单一,对于目前整个农村市场的资金需求总量相比仍显不足。

银行等金融机构不愿贷款给农民以及农村中小企业,大量的资金流向城市,这导致农村贷款通过正常路径越来越难。农村经济也无法扩大规模,获得大发展。以上建议只是提供一些参考,具体还需要国家打破城乡资源配置,实现金融资源有效配置,满足农村金融需求缺口。同时,地方政府发挥作用,根据本地区的情况,建立担保协会,保证农民能拿到贷款,信用社等金融机构也能对放心贷款,实现双赢。

现阶段,互联网金融也在进军农村金融市场,如京东金融的“京农贷”。当然还有很多其他的互联网金融进入农村信贷市场,在此也提醒农民在借贷的时候要擦亮眼睛,保护好自己的合法权益。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洞察小编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