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摘几句网友的诗词《乡村春景 》,“春光无限好, 鹊鸟闹翻天。 老树发新叶, 黄金缀地间。 旧宅藤蔓绿, 翁妪寡欢怜。 田地多荒废, 衣食可久安?”此诗描述的是如今乡村实景,其中好一个“旧宅藤蔓绿”,其实就是指乡间举目常见的废弃不用的危旧民房。
笔者乡下走访,其实每个村落都有相当一部分危旧民房。一部分是上上个世纪的穿斗木结构房,四壁透风,多数无人居住,如今拆房子的工价超过了房子那几根老木的市场价,所以也就任其兀立风中。大部分是上世纪的石木、砖木结构的瓦房,属于70、80后的童年记忆,如今大都无人居住,部分已经残破不堪了。
也许你会惊诧于这么破败的房屋咋没有出多少安全事故呢,原因很简单,现在在政府的帮助下大多数村民都有结实的房子住,确有少部分因为贫困培补不起房屋的,政府和乡邻都会搭把手,帮他修缮牢固。
不过那么多的危房毫无理由地站在那儿,占用多少良田沃土,也不是个事啊。笔者问了几个村民,他们告诉我,国家是有拆建补贴的,5.12地震时一户有两万多,现在少了,大概有7500元,这点钱确实也做不了啥事,也就没有人去搭理要倒不倒的危房了。
我们国家的土地形势,地球人都知道的,实在是这样,也不能让危房赖着不动啊。笔者建议,不妨结合新农村建设,分三种情形来撬动危房市场。
一个就是“撤旧换新”政策。我们不妨加大危房改造补贴力度,比如恢复到地震时的每套两三万的补贴水平,刺激有条件村民的改造动机,赋予其一定动力。这个“换新”又可以分两种情况,鳏寡孤独类的五保户就让其到场镇置换新房居住,政府出全资,利于其养老照顾。一般有能力的村民就统一到新村建设点补差价统一重建。这样把多数的宅基地释放出来,农村多出很多的复耕良田,很是有利于子孙后代的可持续发展,同时配套基础设施跟上了,也极大地改善了居民目前生存质量,更是刺激了房地产经济在农村的形成有效救赎,利国利民。
二个就是国家代拆政策。部分村民发财了在外定居,一时顾不上老房子这点蝇头小利。还有的房主离家数十年了,连个联系方式也没有,可他们的房子偏偏就横在那儿,就不让你拆个痛快。怎么办,这个时候就需要政府出面,搞个评估,公证,把他的房子的残值搁在那等他哪天回来了给他。然后就大刀阔斧拆,破旧立新,多快好省建他一个新农村出来。
三个是地基置换,自行拆除。有部分村民家住县城、场镇,想拆老房子,但拆了又没有意愿或钱去新农村建设点马上修起来,这个我们可以鼓励村民先自行拆除,把旧宅基地先腾出来,好统一规划复耕。然后该给村民的建房补贴还是答应先给他存着,新农村的宅基地也给他留着,给他规定一个年限,比如三年内,只要他有了修房意愿,仍然可以在新农村建设点修房,同样享受国家相应的补贴政策。
这样一来,几乎就扫除了危旧农房拆除的阻碍因素,可以更好地服务于新农村建设,服务于农业产业化发展,利于农业的集约化规模化流转,消除潜在的农村安全隐患,盘活农村宝贵土地资源,造福一方黎民。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四川在线头条号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