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是重中之重,不仅因为它是短板,更因为它是底板。日前的一次联组会上,全国政协委员、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牛有成建议理顺三个关系,接补“三农”短板。
牛有成长期在农口工作,对“三农”问题有着深入思考。去年,他从市委转到市人大常委会工作,依然对此持续关注。他说,全面建成小康,农业基础是底线,农村发展是底牌,农民富裕是底气。但“三农”发展仍是当前的短板,现状是农业有基础缺投入,农村有资源缺要素,农民有需求缺服务,因此,坚持“重中之重”,接补短板,必须理顺三个关系。
理顺农民与资源的关系
不能让农民捧着金碗要饭
怀柔的尜尜枣,原来卖4元一斤,现在价格翻了几番,因为城里人到这里旅游、采摘。这说明农业的生态、生活功能开发出来了,附加值增加了,也正是城乡资源要素自由流动、互补的结果。
农民与资源的关系到底是什么?牛有成说,这个关系,就是农民和土地的关系,农民的最大利益是集体土地的升值潜力,因此必须提高土地产出率,从根本上让土地流转起来。
国研中心资料显示,我国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和农村宅基地合计约2.1亿亩,估值46.2万亿元。“不能让农民捧着金碗要饭!”牛有成说,要鼓励和支持土地向集体经济组织、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流转,把更多非农用地留给农民集体开发,让农民分享土地增值收益。
理顺农民与积累的关系
有国资委文资委,又有了农资委
在海淀区东升镇,推动集体土地入市的“东升模式”闻名全国:农民加入股份制合作社,按出钱、出物、工龄等因素确定每人股份,合作社在集体建设用地上建成东升科技园并招商引资,农民成了科技园的股东,既能在科技园就业,又能获得分红。
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容纳更多的农民工就近就业创业,让他们挣钱顾家两不误。在北京这样的大城市,山区、农村里的青壮年有能力进城务工,而年长者的收入如何增加呢,能否同时实现就近就业和收入增加?这就必须从农民辛勤劳动的积累——农村集体资产中找答案。
数据显示,2015年全国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422元,但财产性收入只有252元,几乎不能从集体资产中收益。牛有成说:“要保证农村集体资产保值增值,关键是要让资产经营起来。”
牛有成介绍说,在鼓励成立合作社的基础上,东升镇所在的海淀区还建立了“农资委”,把农资用起来,管起来,更好地促进农民增收,这一创新之举也应在有条件的地区加以推广。
理顺农民与市场的关系
变“授之以鱼”为“授之以渔”
中科院研究报告显示,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仅为世界平均值的47%,2015年全国一产增加值仅占GDP的9%。
农村的劳动生产率应该如何提高呢?“东升模式”的经验是:把农民组织起来,大力发展专业合作、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的农民合作社,解决千家万户小生产与千变万化大市场的矛盾。牛有成说,要跳出农业抓农业,打造一二三产融合的新业态和农民就业的新载体,变“授之以鱼”为“授之以渔”,让农民在参与改革中拥有更多的获得感。
哪些新业态可以成为农民就业的新载体?牛有成提到了两个方向,一是鼓励农民通过合作的方式发展规模种养业和农产品加工业,二是因地制宜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这样既能转移剩余劳动力,又能让产业链增值收益更多流向农业、留在农村、留给农民。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北京日报 2016-03-09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