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没有看到这个之前,真不敢相信,在21世纪的中国,竟然还有生活在洞穴中的。看到这个之后,我相信了!
中国最后的穴居部落
中洞苗寨,据说被称为“亚洲最后的穴居部落”,本人不敢肯定是亚洲最后的,但确定是中国最后的穴居部落。
中洞苗寨位于贵州省紫云县格凸河畔水塘镇格井村,离紫云县城约30公里,距贵阳161公里。
高50多米,宽100多米、洞深200多米,18户人家共73个苗族人,他们的祖辈当年为躲避战乱而迁到山里,之后定居洞中。
由于受到交通和语言的限制,中洞人也不愿与外界有太多的接触。他们就在洞穴周围的石洼上,种植玉米等作物为生。在以前,中洞人还大多自己纺纱织布、自做衣服。
出名,源于被外国发现
中洞苗寨的出名据说来源于一位美国人,2003年,一个叫胡兰克·博德的美国来到中洞,看到这里苗民贫困窘迫的生活条件,捐款10多万人民币架通了从山下到中洞的输电线路。
中洞苗寨从此过上了有电、有光明的生活。这还不是事情的结局,胡兰克·博德又先后三次来到中洞,为了让中洞苗民的生活得到了改善,他给每户人家捐赠800元人民币,让他们用这笔钱买牛、羊、鸡等畜类放养,作为生产的资本投资,使他们的生活水平有一个不断上升的良好循环。
与世隔绝的“桃花源”
洞口被苍松翠竹所遮掩,真正的山顶洞人哦。
洞内开阔、寂静,洞中人家篱笆做墙,洞顶便是屋顶,家中陈设多是做工拙朴的木头箱柜、桌凳。
洞内居民自己纺纱织布,推磨碾谷,每周到15公里外的集市买些油、盐等生活用品,其余的日子在家种田、放牛或养猪。
中洞人的天空永远是凝固的!
别有洞天
靠近洞口散布着几十座同样没有屋顶的干栏式木柱竹楼,像舞台布景,人们就在这舞台上天天演绎着真实的“山顶洞人”古朴生活。
所有洞穴内的房屋,无一例外地都没有盖房顶,怪石嶙峋的洞顶,成了一个巨大的公共天花板。为了防止洞顶渗漏的水滴,一些屋架上简单地拉上一张塑料布。
洞外的雾很大,但洞内采光还是不错的
洞中的水常年贮存着用之不竭的山泉水
曾经的洞中小学,现在已搬离。
最开始的学校简陋至极,用秸杆围成一圈,就是洞中小学的“教室”
三个班级“教室”毗邻,教学、朗读之声清晰可闻。
学校外有一座篮球场,是学生和年轻人喜爱的地方。如今学校迁走了,年轻人外出打工了,篮球场无人问津了。
过上现代生活的”桃源人“:依旧很贫穷
世居在中洞的村民们同样也从来没有想到,他们住在洞内的生活方式,竟然会成为外界关注的焦点。
自从中洞被外界所知后,与世隔绝的生活被打破了:一拨又一拨的扶贫志愿者、慈善爱心人士、媒体记者以及猎奇者走进这里。这使中洞有过一段好时光:一些生活设施得以改善,部分村民得到一定的物资资助。
但这样的好时光没能持续,随着外界猎奇的热度褪去,中洞又恢复了原本的偏僻与冷清,毕竟“原始”的生活方式虽赚了眼球但却无法帮助他们脱贫。
洞中的居民只有微薄的土地能够耕作,少数人放养牲畜换回吃穿,大部分青壮年外出打工了,留下老弱妇孺在家中。人们过着人均收入不足两千元的生活。
女人放牧是要背竹篓的,要捡柴回家的。
为了改善中洞苗人的居住环境,当地政府先后采取修道路、架电线、建水窖、安装电视转播塔等一系列扶贫措施。原来几乎与世隔绝的中洞,现在也有了通讯信号,各家各户也有了电视机。
原始的做饭
政府盖了新房,但只有5户搬进去了
2008年,针对洞穴内潮湿、阴暗的恶劣环境,为了让洞中苗人整体搬出洞外居住,紫云县实施了“中洞组移民搬迁项目”,在距中洞500米的山下新建了移民房屋和寄宿制学校。
2009年6月,中洞小学正式搬迁至洞外新建的寄宿制学校。洞中苗人搬出洞外后,部分居民因不适应洞外生活,居住不到一个月又搬迁到洞中生活。
谈及不愿搬出的原因,苗人王凤清说:“穷家难舍,故土难离。洞中冬暖夏凉,不怕刮风下雨,我们很难再适应外面的居住环境。”
入夜,中洞内的篱笆屋亮起了电灯。对于这里的居民来说,山下也许对他们有诱惑,但始终敌不过这个洞穴之家。
中洞苗寨自驾游玩攻略
坐标:贵州省安顺紫云县的水塘乡。
交通方式:自驾+徒步
方式一:进洞的路途十分艰险遥远。从政府为这里居民修筑的公路尽头下车,还要步行一小时崎岖山路,途中翻越一座高山,再爬到对面的山腰上,才能到达此洞口。沿途悬崖峭壁乱石挡道,多处山路的宽度不足一米。
方式二、如今格凸河开发成风景区,从景区内也可以徒步去中洞苗寨,但也要两三个小时的路程。但是景区190元的门票。
出了中洞上坡,穿过上洞,沿山脊前行,再下到谷底,上到一条路上,途经竹林寨,在山谷中穿越,三个来小时便可徒步到格凸河景区内,移步换景,美丽极了。
上洞
沿着中洞上行,便到了上洞,这里是个天生桥。这里是不住人的,是放牛羊人走的山路。
下洞
走过穿洞沿石板路下去行在林间,往下望去深不见底,过了穿洞沿石板下去就是格凸河。
住宿:
洞里现在可以住宿,有几户人家办上了客栈。
亲,
你想去中洞苗寨看看吗?
部分图片来自网友@清雅、@赵伟、@D-柏霖、@老哥蓝海、@妖妖的树洞,非常感谢!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走吧网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