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资讯

教育部:农村留守儿童可优先寄宿就餐

[ 作者:吴为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02-26 录入:吴玲香 ]

昨日,国务院新闻办举行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民政部副部长邹铭介绍近日国务院下发的《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下称“意见”)时表示,外出务工父母不能“说走就走”,对于不履行监护职责的要依法采取措施。教育部和公安部相关负责人也介绍了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的相关政策。

“只生不养”父母将面临处罚

据全国妇联2015年6月的数据显示,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已达6102.55万,占农村儿童37.7%,占全国儿童的21.88%。

“《意见》中强调了家庭的监护责任,明确了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四条基本原则,其中首要的原则就是要坚持家庭尽责。”邹铭说,确有个别外出务工父母缺乏监护责任意识,很少回家看望和联系在家留守的子女,甚至还有“只生不养”,几乎不跟留守在家的子女联系,造成一些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发展受到严重的损害。

邹铭表示,外出务工人员要尽量携带未成年子女共同生活,或父母一方留家照料,确实不具备条件的应当委托有监护能力的亲属或者其他成年人代为监护照料。“我们现在出台这样一个《意见》,动员政府和社会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并不意味着外出务工的父母可以‘说走就走’,对留守子女不闻不问,甚至变相遗弃留守儿童。”邹铭说。

他介绍,对于不履行监护职责,实施家庭暴力,虐待或者遗弃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意见》规定了几条措施,包括劝戒制止、批评教育、治安处罚、立案审查,直至依法撤销监护权。

农村留守儿童可优先寄宿就餐

同时,教育部门和公安部门也将对《意见》的出台提出具体措施。

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司长王定华介绍,教育部确定了农村留守儿童的“三优先”原则,即优先寄宿、优先就餐和优先乘车。

王定华表示,按照《意见》的要求,将进一步强化县级人民政府和教育部门控辍保学工作职责,确保留守儿童不因贫困而失学,落实辍学学生登记、劝返复学和书面报告机制,督促监护人送适龄儿童少年入学,并完成义务教育。

公安部治安管理局局长刘绍武介绍,公安部将部署各地公安机关积极参加当地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领导机制,明确各相关警种和派出所承担的职责任务,细化工作流程和操作规范,把涉及农村留守儿童保护事项的各项工作,包括及时受理、快速出警调查、应急处置、救助保护、案件侦办、情况通报、监护干预等措施逐项落实到日常的工作当中去。

焦点:不让随迁子女集中在少数学校

对于跟随务工父母进城的儿童,此次《意见》提出公办义务教育学校要普遍对农民工未成年子女开放,要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支持农民工未成年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完善和落实符合条件的农民工子女在输入地参加中考、高考政策。

昨日,王定华表示,未来教育部门将按照国务院居住证暂行条例要求,为适龄儿童居住证持有者提供义务教育,在以公办学校为主、以流入地政府为主的“两为主”政策基础上,加快建立以居住证为主要依据的随迁子女入学政策,简化随迁子女入学办理手续,优化办理流程。

王定华说,不要让随迁子女都集中在少数学校,实行随迁子女与本地户籍学生混合编班、统一管理、均衡配置师资,在学校日常管理和教育教学活动中,确保随迁子女与本地户籍学生一视同仁。

王定华还表示,学校、幼儿园发现了农村留守儿童脱离监护单位居住、生活或者失踪,监护人丧失监护能力等,应第一时间向公安机关报告。

【延伸阅读】中国“留守儿童”达6100万 近千万孩子难见父母

教育部:农村留守儿童可优先寄宿就餐

2月5日,河南确山县双河镇韩楼村,留守儿童一帆从集上回来,把买来的全部年货都摆在了桌上:3盒鞭炮、一袋烟花、一盒彩笔和一副筷子、勺子。

教育部:农村留守儿童可优先寄宿就餐

 2月5日,一帆和奶奶一起贴福字。

教育部:农村留守儿童可优先寄宿就餐

2月4日,一帆站在日历边上,计算着过年的日子。

教育部:农村留守儿童可优先寄宿就餐

2月4日晚上,确定爸妈不能回家过年,一帆看上去有些不开心,奶奶逗他开心。

农历腊月二十六,正好赶上立春节气,阳光洒在一帆和奶奶身上,显得很温暖。一帆的爸妈在上海打工,没有回到老家。一帆就和奶奶一起过年。

留守农村住寄宿学校

一帆属猴,家住河南确山县双河镇。双河镇处于确山县和正阳县交界地区,离县城将近50公里。上学不方便,家里人就把一帆送到邻镇的杨店博源小学。一帆现在读五年级,学校是寄宿制,吃住都在学校,一个星期可以回家一次,每学年收费1700元。

一帆的爸妈在上海打工,今年已经是第二次没有回老家过春节了。全校200多名学生九成和一帆一样,爸妈常年在外地打工,无法陪伴身边。据《中国留守儿童心灵状况白皮书(2015)》的数据显示,像一帆这样的农村“留守儿童”有6100万人,57.2%留守儿童的父母一方外出,42.8%则是父母同时外出,其中,近1000万孩子一年到头见不到父母。

从小跟着奶奶长大

爷爷去世时,一帆还没出生。一帆是奶奶一手拉扯大的,现在一帆和七十多岁的奶奶一同生活,家里的一切都是奶奶操持。

“一帆出生后没多久,他妈妈就出去打工了,先是去南方,后来嫌工资少,前两年又去了上海。”奶奶说,“一帆从小跟着我,没得过大病,身体好着呢,现在学习也好,今年数学还考了100分”。

说起孙子来,奶奶好像才能打开话匣子。关于过年,奶奶却说得很少,“我们两个人好过,就是这两天嘛,一眨眼就过去了。我们赶集不用买什么,就两个人,吃不了多少”。

打电话安慰爸妈

去年,一帆跟着二姨去了一趟上海,坐了一天一夜的大巴车,一路上一帆晕车晕得厉害,多次在车上呕吐。

在一帆看来,上海并不好,爸妈在上海的住处只能放一张床,还没有家里老屋的客厅大。夏天屋里很闷,没有空调,坐在屋里汗流浃背。房东怕浪费水,不让一帆去洗澡。一帆在上海没有玩的小伙伴,整天坐在爸妈的住处,哪儿都不能去。东方明珠塔、外滩一帆都没有去过,他只是记得和妈妈一起去超市买过一次东西。

如今,一帆和奶奶的春节很简单,也很清静。白天一帆要么陪奶奶一起赶赶集,要么出门跟同村的小伙伴玩耍,到了饭点就回家和奶奶一起吃饭。一个菜,两碗稀饭,就是他们的伙食。到了晚上七八点,一帆就抱着手机,等待爸妈从上海打电话,奶奶也坐在旁边,等着听儿子的声音。一帆说,他希望爸妈能回来过年,但是不回来,他也理解。就像爸爸电话里说的一样,不回来过年可以把车票钱省下来,寄回家给一帆上学用。

临近除夕,爸妈的电话也比往常频繁,有时一晚能打来两三个,开始还是爸妈安慰一帆,后来就变成了奶奶和一帆安慰爸爸。一帆说得最多的就是“爸妈,我爱你们。”

本版采写、摄影/新京报记者 彭子洋(2016-02-16 06:35:32)

【延伸阅读】英媒:中国留守儿童太多 人口贩子容易得手

参考消息网12月4日报道 英媒称,兆沅是在村里小卖部旁边玩耍时不见的。焦急万分的爷爷奶奶在当地一座庙附近的路上发现了孩子的小脚印。然后,就什么线索都没了。那是今年1月发生的事。将近一年过去了,还是没有任何线索。

据英国《金融时报》网站12月3日报道称,兆沅的家人不得不接受这样一个令人伤心的事实,即兆沅已经成为中国每年成千上万被拐卖儿童中的一员。这个行当将农村贫困人家私下收养儿童的行为与专门拐骗贩卖儿童的犯罪团伙联系在了一起。警方将兆沅失踪一案视为拐骗。

报道称,在中国,对婴儿和幼童(尤其是像兆沅这样的男孩)的领养需求很大。女童可能被养大将来作为新娘。少男少女被诱骗去卖淫或到砖窑之类的薄利行业充当免费劳动力。

像许多农民工子女一样,20个月大的兆沅与自己的爷爷奶奶住在一起,整个村子里常住人口只剩几十个老人,砖房年久失修,路上长满杂草。陈升宽尽可能地多回家看看。从全家福照片中可以看出他对儿子——遗传了自己长长的睫毛和灿烂的笑容——感到多么自豪。

报道称,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背后,是像陈升宽这样的年轻人潮水般涌入不断扩大的城市。这为人贩子诱拐像兆沅一样在半废弃乡村或城中村玩耍、但又无人照看的幼童带来了机会。

等到陈升宽回村寻找儿子时,兆沅可能已被带走多时。人贩通常将喂过安眠药的熟睡儿童交给年轻妇女,由后者带上长途汽车。经过在火车站再次转手后,幼童可能被带到中国12万公里铁路网通向的任何地方。

“诱拐儿童与越来越多的人背井离乡外出打工有关联。”中国政法大学犯罪学家皮艺军说,“农民工越多,留守儿童就越多。”

报道称,中国拐卖儿童问题与本国的人口控制政策是分不开的。人贩从计生政策执行不严的地区——像中国西南部的农村——诱拐儿童,然后卖到因严格执行独生子女政策导致男性子嗣和新娘短缺的地区。在某些省份,买一个孩子的价钱比生育第二或第三个孩子所缴纳的罚款都低。中国城市以及发达国家中日益增多的不孕不育现象制造了更多需求。

报道称,这些失踪的孩子牵动了全中国人的心。“2009年,随着拐卖儿童现象受到公众关注,公安部开展了全国打拐专项行动,还建立了DNA数据库以比对失踪儿童与父母的DNA。打拐专项行动的目标是解救被人口贩卖团伙拐卖的婴幼儿。

皮艺军说:“警方有压力,要提高破案效率,他们希望看到更多儿童获救,这也是不可避免的。可是当人们想要知道人口拐卖情况时,警方却不愿谈论。”

自2009年起,报道的人口拐卖案件数量和被拐儿童获救人数双双急剧攀升。据官方统计显示,2009年被拐卖妇女儿童为6513人,至2013年飙升至20735人。新闻报道称2013年有2.4万名妇女儿童获救,2014年为1.3万名。

支持者们认为将收买儿童定罪将阻止拐卖。但新法律却意外引起了分歧。在中国农村,通过非正式中间人买卖儿童有着悠久传统。被卖儿童中只有一小部分是拐骗来的。

报道称,当人贩子被逮捕后,部分被拐儿童回到了亲生父母的怀抱,但有些被卖儿童不是拐来的,他们则因此离开了自己在这个世上唯一知道的家庭。公安部打拐专项行动有个网站,上面有数百名“获救”儿童因无人认领而留在孤儿院。

教育部:农村留守儿童可优先寄宿就餐

“诱拐儿童与越来越多的人背井离乡外出打工有关联。”中国政法大学犯罪学家皮艺军说,“农民工越多,留守儿童就越多。”(资料图片)(2015-12-04 00:14:00)

中新网11月13日电 英国《华闻周刊》日前刊载《海外华人父母,拿什么弥补跨国留守儿童》一文,该文作者给海外的华人家长提出了诸多建议,如在孩子出生的前两三年,不要有太长时间的分离;不得不与孩子分开时,建议家长尽量保持在听觉和视觉上与孩子的交流等。

文章摘编如下:

一次在北京和朋友吃饭,她刚从英国放假回来,感叹说终于快要博士毕业可以回国了。读博的第一年,女儿出生,因为自己和丈夫在英国的学业和工作实在太忙,她一狠心把女儿送回了国。

在英国读书的近三年时间,孩子主要都是和外公外婆生活一起,她无时无刻不在惦记着女儿,“再不回来,女儿都快不认识我了!”朋友自嘲。我听着心酸,没回应,夹了一口菜就着沉默吃了下去。

做父母的有时候也是身不由己,工作中我也碰到过类似的案例,父母总是埋怨孩子和自己不亲,感觉和孩子有距离感,提起孩子时也经常带有一丝内疚感,总觉得想要补偿他们。细问下去会发现,他们都是在孩子刚出生的那几年里给予了极少的陪伴时间,与孩子不在一个城市,甚至不在一个国家生活, “那短短几年的时间好像后来怎么都弥补不回来了。”一位母亲这么对我说。

每次面对这样的父母,我总是不忍心指责他们,他们显然知道早期的陪伴对于亲子关系和儿童心智成长有多重要,可或许总是存着侥幸心理,觉得之后有的是时间弥补,于是错过了和孩子最好的互动和建立关系的时间。

这些孩子有点像国外版的“留守儿童”,父母在国外工作,把孩子留在国内和其他亲戚一起生活。这种情况其实并不少见,因为工作和学业的关系,这样的分离也很难避免,我们能做到的是尽量让分离所造成的遗憾和焦虑降到最低,尽量减少亲子问题,保持良好健康的亲子关系。

孩子出生的前两三年,母亲的陪伴和照顾对于孩子的心理成长非常重要,强烈建议家长在这开始的几年里不要有太长时间的分离。

孩子会通过和母亲的互动,包括哺乳、简单对话、触觉听觉视觉等方式与母亲建立一种安全并扎实的依恋关系,为孩子之后的认知、情绪和社交能力的培养打下非常重要的基础。

如果不得不与孩子分开,建议家长尽量保持甚至加强简单对话,在听觉和视觉上与孩子的交流。简单的语言对话和视觉表情上的互动可以通过每天按时视频来达成,让孩子每天都可以看到父母,感受到父母的关心和体贴。

在听觉方面,可以定期语音读一些适合孩子听的睡前小故事,把它们录下来,传给孩子听,让孩子熟悉并且依赖父母的声音,用这样的方式保持陪伴。

父母工作在外,孩子经常和家里的老人一起生活,老人(尤其是外婆)会暂时替代母亲的包容角色(Containing figure),陪伴孩子让其有一种安全感。但老人的教育方式毕竟不同,一些旧观念会让他们过分溺爱孩子,因此无法避免地会与孩子父母产生分歧。

建议父母和老人及时沟通,并且制定好计划,尤其是饮食、购买玩具以及一些行为准则方面,一定要和老人约定好,甚至可以书面写下来,时刻提醒他们不可以过分放纵孙子孙女。

另外,孩子在3-6岁期间,父母可以利用好幼儿园在孩子成长中的重要角色,它让孩子有机会和他人接触,老人的关注和过分呵护也可以逐渐减轻。

建议家长及时和幼儿园老师或者校长沟通,让他们了解家庭的现状,做到及时和家长汇报近况以及及时解决和面对问题。

教育部:农村留守儿童可优先寄宿就餐

甘肃省陇南留守着这样一群孩子,暑期他们不能跟大城市里打工的父母团聚,留在家乡。没有IPAD、没有游乐园、没有父母的疼爱,陪伴孩子的只有大山和村里的老人。傍晚,村头小河边的草地上,四个男孩在疯狂地追逐打闹着,期末考试结束,虽然学校还没正式放假,但他们已经完全进入了暑假的状态。

教育部:农村留守儿童可优先寄宿就餐

2015年的7月初,摄影师刘飞越第三次来到甘肃陇南山区。他挨家挨户地把洗出来的照片亲手送给了他拍摄过的孩子手里。同时也记录下了孩子们的暑期生活。夜里,住店的老人和孩子聚集在院子角落观专注的看86版西游记。两天后学校放假,他们会离开学校回到20公里外的老家。

教育部:农村留守儿童可优先寄宿就餐

5年级的瑞娟喜欢画画,她画了一张父亲的肖像每天都带在身上,装到衣服兜里纸角已经磨破,想父亲的时候就拿出来看看这幅画。她的父亲在新疆建筑工地打工,过年的时候才回来,母亲暑假后也会去新疆打工。这样瑞娟只能和弟弟一起生活相互照应。

教育部:农村留守儿童可优先寄宿就餐

傍晚村头的树林里两个女孩在玩手机。这个乡镇,有的孩子小学都没有毕业就出去打工了。

教育部:农村留守儿童可优先寄宿就餐

7月10日学校开始放假,4年级的雪艳在找自己养的猫咪,她要回20公里外的老家把猫咪一起带走。她找了半个多小时也没找到,只能先回去,等姐姐过几天再来把猫咪带回去。

教育部:农村留守儿童可优先寄宿就餐

中午太阳暴晒,老黄费了好大劲才发动起树底下存放的摩托车,他绑好行李,带着常年照看的两个孙子离开了住的店,驶往20公里外的家乡。学校附近住宿的老人和孩子每学期每人250元住宿费。由于学校开学新增加了七年级至九年级,这里的房租已经开始涨了。

教育部:农村留守儿童可优先寄宿就餐

几个小学生徒步从学校回家,学校距离家大概20公里,他们抱着的纸箱里是学校发的暑假期间的营养早餐。一个四年级的学生说,营养早餐已经吃了四年了,每天吃的都是一样,没有换过种类。

教育部:农村留守儿童可优先寄宿就餐

70岁的老人徒步来接孙女回家,山路崎岖老人担心孙女的安全。两位女生抱着营养早餐已经徒步走了十几公里。

教育部:农村留守儿童可优先寄宿就餐

暑假开始了,两个男孩在打麦场玩耍。收拾干净麦场后过几日就开始收割麦子了。

教育部:农村留守儿童可优先寄宿就餐

一个男孩爬到麦场的木架上玩耍,他开学后就上七年级了,是学校的第一批七年学生。他的父母常年在外地打工。

教育部:农村留守儿童可优先寄宿就餐

假期,强强和哥哥来到野地里玩耍,他连根拔起开得正艳的黄色野花玩耍。他的哥哥六年级还没有毕业就已经不上学了,他还有一个姐姐,三个兄妹由爷爷奶奶看管,父母常年在外地打工。

教育部:农村留守儿童可优先寄宿就餐

超娟和哥哥、姐姐、奶奶放假后回到了老家,和爷爷团聚了。家距离学校20公里,奶奶在学校为三个孩子做饭。合影中最应该在场的父母却不在,他们的父母目前在新疆建筑工地打工,只有过年的时候回来。

教育部:农村留守儿童可优先寄宿就餐

三个男孩在草丛里玩耍,还有几个调皮的男孩在河边玩水,另外还有男孩从陡峭的山体上奔跑下来。他们的父母常年在外地打工。

教育部:农村留守儿童可优先寄宿就餐

超娟和村里的小伙伴来到山里采他们最喜欢的马莲花(这种花被当地的孩子这么叫),超娟回到家用砍柴刀修剪花枝,准备插入一个塑料瓶里。这使我想起儿时的童谣“马莲花,马莲花,风吹雨打都不怕,勤劳的人在说话,请你马上就开花。” 这句童谣伴随着每个中国孩子的童年,流淌在每个孩子内心的最柔软处。陪伴是父母给孩子最好的礼物,有机会需要多跟孩子沟通交流,带给他们充满爱的童年。

教育部:农村留守儿童可优先寄宿就餐

威威上小学六年级,开学不打算上学了,说不想上学,他也没想好未来的打算。他的父亲在山东打工,母亲在北京打工,由爷爷奶奶带大。

教育部:农村留守儿童可优先寄宿就餐

花儿美丽芬芳拥抱着阳光,在大山里陪伴守候着孩子们。威威把精心采来的一束鲜花野花插到一个木头栅栏门上,这是他们家的新房子,由于父母常年不在家,这房子也一直没人住,木头栅栏门上的锁有些生锈。全国农村留守儿童超过6000万人,每一个孩子的内心世界需要爱来呵护。(2015-08-17 16:38:12)

教育部:农村留守儿童可优先寄宿就餐

在山西省万荣县西村乡西村村,今年8岁的张康博(左)和爷爷张志全及奶奶李便英在村里的玉米地里(7月30日摄)。张康博的父母在外打工,一年难得回家一次。近年来,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集中。他们中的很多人将孩子交由家中年迈的老人来照顾,有的一年难得回家几次,有的甚至“一去多年”不回家。据全国妇联调查显示,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超过6000万,总体规模仍在扩大。希望父母多回家是孩子们共同的心声。山西省万荣县太贾村11岁的畅林姣说:“和爸爸妈妈天天在一起,是我最大的愿望。” 新华社记者 詹彦摄

教育部:农村留守儿童可优先寄宿就餐

在山西省万荣县解店镇太贾村,今年5岁的畅轩堤(左二)和2岁的弟弟畅轩睿及爷爷奶奶在村里(7月30日摄)。畅轩堤和畅轩睿跟着爷爷奶奶生活,父母都在外地打工。近年来,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集中。他们中的很多人将孩子交由家中年迈的老人来照顾,有的一年难得回家几次,有的甚至“一去多年”不回家。据全国妇联调查显示,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超过6000万,总体规模仍在扩大。希望父母多回家是孩子们共同的心声。山西省万荣县太贾村11岁的畅林姣说:“和爸爸妈妈天天在一起,是我最大的愿望。” 新华社记者 詹彦摄

教育部:农村留守儿童可优先寄宿就餐

在山西省万荣县解店镇太贾村,今年11岁的陈一玮和爷爷陈吉勤在村里的水塘边(7月30日摄)。陈一玮的父母在外打工,从1岁起就跟着爷爷一起生活。近年来,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集中。他们中的很多人将孩子交由家中年迈的老人来照顾,有的一年难得回家几次,有的甚至“一去多年”不回家。据全国妇联调查显示,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超过6000万,总体规模仍在扩大。希望父母多回家是孩子们共同的心声。山西省万荣县太贾村11岁的畅林姣说:“和爸爸妈妈天天在一起,是我最大的愿望。” 新华社记者 詹彦摄

教育部:农村留守儿童可优先寄宿就餐

在山西省万荣县西村乡西村村,今年10岁的卫一佳(左一)和4岁的弟弟卫书楠及爷爷奶奶在院子里(7月30日摄)。姐弟俩的父母常年在外打工,通常一年才回一次家。近年来,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集中。他们中的很多人将孩子交由家中年迈的老人来照顾,有的一年难得回家几次,有的甚至“一去多年”不回家。据全国妇联调查显示,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超过6000万,总体规模仍在扩大。希望父母多回家是孩子们共同的心声。山西省万荣县太贾村11岁的畅林姣说:“和爸爸妈妈天天在一起,是我最大的愿望。” 新华社记者 詹彦摄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新京报 2016-02-20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