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他们挖走了家乡的红砖砌上了水泥墙,家乡的人们得到他们想要的,却又失去他们拥有的……”罗大佑的《鹿港小镇》中的这几句歌词,不由得让人想起当前国内正如火如荼地推行的新农村建设。而在东方园林景观设计集团首席设计师、EDSA-东方总裁李建伟看来,如何理性看待我国的乡村建设,在宏观和微观层面有哪些思路和措施可以让乡村变得“健康有活力”,并在此基础上实现长久发展,是当下亟需慎重思考的重大问题。
“最近在出差过程中,经常见到在一些大型农业生产区出现工业生产企业的身影,这些污染企业在让乡村变得貌似更加富裕的同时,也让生态敏感区以及生活在这里的人们饱受污染之苦。”从这个略带沉痛和惋惜的开场白中,记者感受到李建伟对时下乡村建设有颇多感触和想法。
“中国快速发展的城市建设并没有带动乡村的发展,反而导致城乡差异日趋显著。”他说,首先是乡村人才被掏空。有文化有技能的年轻人纷纷离开农村,到城市安家落户,使得农村文化水平直线下降。其次,壮劳力都跑到城市里打工,农村成了老弱病残、留守儿童的栖息地。并且部分农田也因为多种原因被闲置,无人问津。“毫无疑问,中国农业正在经历一场历史巨变,而我们的传统农业正在这场历史巨变中逐渐走向衰落。随着未来几十年,农业人口的大规模减少,我们将看到无数村庄的消失,古老的农业文明正经受着历史上最为严峻的考验!”
在李建伟看来,作为一名风景园林师,面对农业发展这个课题,的确有些“力不从心”。事实上,要保证农民的生活、生产和经济发展,更多的是要解决政策问题、土地所有权问题和城乡关系等等问题。农业的发展关系到国家的未来。让农业文明得以传承,同时作为一种景观予以保护和利用。保护农业景观,就要留住农民以及农民的生活方式,要让农民过得比城里人好才行。“我们在规避相应弊端的同时,应根据中国自身的历史文化、自然条件及国家体制等方面的因素,找到适合我们自己的乡村建设发展的出路。”
农业是资源型行业,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赖自然环境。基于此,李建伟建议从国家宏观层面设立农业生产保护区。在农业区要明令禁止化工、汽车等污染企业的进入。同时也要摸清楚哪些地方不适合农业生产。要将农业的细分与经济结构、地域开发、景观生态的优势结合,才能做好农村区域经济发展规划。他说,在中国,大量无法进城的污染型企业都扎根在了农村。在农田中建设污染型工厂,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在很多地方出现的农业与工业混搭的所谓“多种经营”实际上是不可取的,工业与农业的交叉污染已严重地危及了粮食安全,很多人对此并未给予足够重视。此外,当前大热的“都市农业”等模式也值得商榷,因为一方面城市的土壤和水体不适合农业种植,另一方面农业生产所带来的污染也不适合城市高密度人群的生存。
乡村的建设离不开农业产业的复兴与重组。目前乡村旅游成为很多地方首选的“振兴经济”的策略。“原本是一件城乡互动的好事,可惜,由于缺乏管理和引导,各地出现了不少去乡村扔垃圾、糟蹋庄稼,以及把去乡村体验作为城里人高人一等的快感体验。”李建伟指出,就乡村旅游的形式而言,也多集中于简单的休闲、住宿、餐饮等,而赏花、野营、科普等比较有深度的旅游项目,以及一些参与性的农耕活动则比较缺乏。“但是,上述所有措施都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民收入的生活问题。”他强调,从农民的利益出发,建立与城市发展同步、平等互利的城乡关系是未来农村发展的方向,真正为农民的生存、发展而构建的政治、文化、经济和社会体系还有待大家认真反思和积极改善。
文化的严重缺失,不仅存在于“千城一面”的城市,也同样危及着广大的乡村。“中华文化的根基是在农村,那是几千年来我们的祖先世世代代与自然相处所留下来的宝贵财富。而今天的农村已经没有那种文化的厚重感,所以恢复乡绅文化和祠堂结构,让农村有家园感,人人都有归属感非常重要。”李建伟表示,村落的功能内容决定了村民的生活品质。过去的村落是相对单一的,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文化水平的提高,村落的规模和设施配套都会相应地得到重视和提升。“村落的规划首先要对产业的未来有充分的认识。不知道未来农业的发展方向就做不好村落的规划。只有研究清楚了产业的发展结构才会知道相应的社会结构,在此基础上的村落规划才是可行的。”
对于古村落的保护,李建伟认为,硬性地保护几个村落也许有可能,但大量的村落是不可能靠国家花钱来保护的。因此,国家应设立专项资金,通过全国范围普查划定保护区,并建立专门的管理机制。尤其是对于那些生态、人文历史价值高的古村落,应在政策、经济上给予一定的扶持。“古村落保护条例的确立已经滞后了很多年,如果不实施严格的法律保护及有效的管理,可以预见几十年后中国将再无古村。”他总结道。
作者简介:李建伟,东方园林景观设计集团首席设计师、EDSA-东方总裁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中国花卉报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