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关将近,已经在城里定居的父母烦躁起来,虽然说一家团圆就是年,但在他们的心中回到家乡过的年才叫年。为了满足父母的心愿,也为了让孩子体会浓郁的年味,我们决定回到东北农村的老家过年。
回家的路再远也不累,因为心中充满了温暖与期盼!
远处的村庄,一片安详,那里是家的方向。
还没到农历二十八,大红灯笼早已经高高挂起!
要赶在年前晴朗的早晨去给祖先们上坟,祈求未来的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家庭兴旺、财运亨通!
苞米吊子(风干后的玉米)炖大鹅,苞米是自己种的粘苞米,大鹅是家里养的;用秋天收获的大豆发的豆芽拌个凉菜;自己地里种的花生米油炸一下……一桌子菜都是纯绿色的!
镇里的超市,办年货的人多的下不去脚。
除夕的第一顿饭一定要吃饺子,一家人一起包,其乐融融!
吃完早饭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贴春联。春联不仅要贴在大门上,还要贴在房门、灶台、小轿车、农用车、猪圈、鸡窝、水井上,总之到处都要贴。
贴完春联就要准备团圆饭了。东北农村冬天都吃两顿饭,所以团圆饭一般都在下午14时左右吃。团圆饭鱼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吃的不仅是鱼,还表示着新的一年有余钱、有余粮。
大铁锅炖的鱼最香了。
饭前必须要放炮杖。只要你听到谁家门前有鞭炮声,就知道这家要开饭了。
团圆饭一定要双数,大部分人家都做十二道菜,四凉八热。
吃完团圆饭,左邻右舍聚在一起搓搓两毛五的小麻将。
年轻人们则坐在热坑头唠嗑聊天、玩玩微信、抢抢红包。
年夜饭也是有讲究的,就是一定要吃猪蹄,而且一定是前蹄。为什么非要吃猪前蹄呢?是为了“挠钱”。“挠钱”当然要往里挠了,后蹄那是往外蹬。
除夕的晚上每家都要有一盏灯彻夜点着,这是长明灯。一直到正月十五元宵节,大门上挂的红灯笼到了晚上就要点亮,而且要点一宿,不能关灯,意味着益寿延年,香火不断。
大年初一扭秧歌,虽然没有专业服饰,但要的就是这股热闹劲儿。不过这秧歌可不是白扭到你家院里来的,是要给赏钱的,给五元钱扭五分钟。
大年初二接财神,这天有的店铺和有的人家,要把除夕夜接来的财神祭祀一番。
大年初二还有一项重要的事情就是回娘家。出嫁的姑娘在这一天会带着自己的丈夫和儿女回娘家拜年。回娘家时当然不能空着手,要带着“四合礼”,给小朋友的红包也不能忘!
初三初四,分别到邻村的亲友家拜年。都是要吃了午饭后再走的,有的还要在亲友家住上几天。
老人们聚在一起话话家常,你家的姑娘有对象没?你家的儿子什么时候结婚?你家的孙子学习怎么样?你家的娃又长高了……
收完红包的小孩子看看动画片、玩玩雪,过年对于他们来说就是热闹与欢笑。
“破五”包饺子,捏小人嘴。继续吃吃吃,玩玩玩。过完初六,在城里上班的人们就要走了。不过农村的年还没有收场,正月十五送灯,二月二烀猪头,农村的年才算真正的谢幕!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今日头条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