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由人民网主办的“2017中国优秀扶贫案例报告会”在京举行。活动以“开放姿态讲好中国扶贫故事”为主题,汇集了来自扶贫一线的社会组织和企业代表,交流扶贫创新举措,总结实践经验。来自碧桂园集团、恒大集团、新希望集团和阿拉善SEE公益机构等扶贫优秀企业和公益组织代表参加报告会并发言。报告会上,一批产业扶贫项目亮相,同时启动了2018年度优秀扶贫案例征集活动。
数据显示,过去5年来,六千多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贫困发生率从10.2%下降到4%以下,“中国成绩”世界瞩目。
中国扶贫开发协会副会长黄忠明表示,“社会资源的参与,书写了一个个鲜活的‘扶贫故事’。”他认为,来自扶贫一线的创新与实践,对完善社会化扶贫理念、提升社会协同发力效率、推动贫困县域稳定脱贫,必将起到积极而深远的作用。
农业部部长韩长赋曾强调:“产业扶贫涉及对象最广、涵盖面最大,不仅要解决7000万贫困人口中3000万人的脱贫问题,而且易地搬迁脱贫、生态保护脱贫等其他‘四个一批’都离不开产业扶贫这个支撑,一定要唱好、唱响、唱红。”
十八大以来,产业扶贫在脱贫攻坚主战场上持续发力,但产业怎么发展起来?各方也都在积极探索,取得了显著成效。
在贫困地区,老百姓一没钱,二没技术,靠农民自己发展产业肯定困难重重。来自贵州省毕节市大方县凤山乡恒大二村的周小军,原是一名普普通通的农民,贫穷、疾病和车祸使周小军一家陷入困境,但在当地党和政府以及恒大集团的帮扶下,周小军掌握了大棚种植技术,成为了一名农业工人,每天按时上下班,还住上了小洋楼,贫困的生活状况得到了彻底的改变。
新希望是和农民打交道最多的的企业之一,从上世纪90年代初期就做扶贫项目。作为一家从农业起家的公司,新希望先后在14个省建了150家农村企业,投资50亿元。在新希望内部,要求2000多名干部每人必须做一个精准扶贫项目,带动一万户贫困户脱贫。
企业在产业扶贫方面大有可为,公益组织在产业扶贫方面同样也有广阔的用武之地。以阿拉善SEE公益机构为例,经过14年的发展,阿拉善SEE公益机构已发展成超过700个企业家会员,累计捐赠善款达4.1亿元的公益组织,其在阿拉善推广种植梭梭和节水小米以改善当地生态,通过发展特色产业带动农牧民致富,引发社会持续关注。
产业扶贫开展得好,可以实现企农共赢。如地处太行山区的沁县近年来扭住产业扶贫不放松,引进了一大批带动性强、辐射性广的现代农业企业,就为全县的产业扶贫探索出了一条“企业赢效益,百姓得实惠”的企农共赢的经营模式。
值得一提的是,如今光伏扶贫已成为贫困地区脱贫的新路径。位于燕山—太行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河北省曲阳县现在已经建成我国最大的山地集中式光伏发电站,形成了我国独一无二的“太阳光谷”。山地光伏产业已经成为曲阳县重要的主导产业之一。昔日荒山变“金山”。通过光伏扶贫精准到户试点,在农户安装分布式光伏电池板,每年每个贫困户光卖电收入就是5500元收入。下一步,当地还将以光伏产业为突破口,重新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生态产业,争取探索出一条全县整体脱贫的新路径。
我国多年的扶贫经验充分证明,产业扶贫是脱贫的必由之路。没有产业发展带动,很难脱贫;缺乏产业支撑,脱贫难以持续。给钱给物只能是救急解渴,兴办产业才能开流活源。专家认为,在产业扶贫进程中,必须坚持把建档立卡贫困群众固化在产业链上,注重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注重引进和培育市场主体,注重构建利益联结机制,才能确保贫困群众通过产业发展实现长久稳定脱贫。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中国经济时报 2017-11-20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