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政策传达要用群众话语实现精准对接

[ 作者:韦玄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7-06-07 录入:吴玲香 ]

有记者采访贫困户时这样问道:“您对某某扶贫计划怎么看啊?”老乡一脸茫然,摆摆手说不知道。采访不顺利不说,政策效果怎么样也不得而知。由此联想到,在基层一线,如果用老百姓听不懂的术语、看不懂的文件来指导脱贫实践,显然不在一个频道上,也就难以同声共气。(6月5日 人民日报)

当前,脱贫攻坚的“民心”工程已进入“深水区”,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场上,广大共产党员干部凝聚理想信念,用火热的激情,不屈的意志投入“为民请命、摆脱贫困”的战争中。脱贫干劲儿虽足,但方法更为重要,唯有让老百姓做扶贫政策的明白人,算好明白账,才能将政策的甘霖洒入基层的土壤,开出共同富裕的花朵。

因此,如何让脱贫政策“精准”地实现与群众“对接”是摆在广大党员干部面前的一项巨大的挑战。从以往的经验来看,有的地方“脱贫政策一箩筐,群众听了很茫然”的事例时有发生,这既打击了干部干事的热忱信心,更削弱了脱贫群众的干事动力,最终,脱贫政策被卡在了“最后一公里”,没能实现及时的上传下达。决胜“脱贫攻坚战”,传达政策一定要用“群众话”,用老百姓听不懂看不懂的文件去指导脱贫实践,最终只会徒劳无功。

脱贫政策不能放在文件中束之高阁,而应该在“接地气”的良性互动中熠熠生辉。如有的地方专门发布一张“脱贫攻坚政策宣传明白纸”,将扶贫政策、流程手续、补助标准等条分缕析,由干部去到贫困人口家户户宣传,用群众听得懂的方言俚语解读文件,既增加了干部与群众的血肉联系,也提高了政策落实的水平,有利于贫困户精准理解政策,发展相应产业,实现快速脱贫。

脱贫政策不能仅停留在干部口中似懂非懂,而应该在群众深入理解后落地生根。一些困难群众,能力水平特别是知识水平有限,要求他们看懂文件极不现实,因此,了解政策全凭干部传达,这就要求党员干部要科学的“讲”,结合具体情况而“讲”,用群众生活中的事物打比方去“讲”,如果仅仅站在自己立场上去讲政策,群众只会听得云里雾里,囫囵吞枣,何谈进一步落实政策?最终只会变成干部讲得很辛苦,群众听得更辛苦,脱贫政策未夯实,脱贫工作难推进。

因此,传达政策要用“群众话”实现与人民群众的“精准对接”。精准扶贫的方法要因地制宜,信息抵达的方式也要因人而异。这正如教育专家要实现和学生的有效沟通,必须了解学生,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思考问题一样。要和“学生”打成一片,达成共识,前提是进入“学生圈”,用“学生语”与其沟通,真正的名师都是“沟通高手”。同样,真正能带领广大群众发家致富的党员干部也应是传达政策的沟通“达人”,用接地气的语言和群众认可的“大白话”进行有效地传达,才能将国家的脱贫惠民之策用群众能接受的方式传达下去,执行下去。照本宣科的“老师”从来不会真正受到学生亲睐,照文件宣读政策的干部岂能真正得到“群众”的信任?用“群众话”与贫困群众进行有效沟通,才能使脱贫政策服务到群众的“心坎上”,温暖到人民的“心窝里”,使党员干部真正成为人民群众的“贴心人”。

(作者单位:四川省合江县合江中学)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