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帮助”一贫困农户达到脱贫标准,安徽宿州市村干部王西军竟然填写脱贫调查表“造假”,王西军因此受到党内警告处分。(4月20日中国新闻网)
日前,安徽省纪委通报,去年12月,宿州市埇桥区蕲县镇白安村组织填写脱贫攻坚脱贫户年末核查表和脱贫户人均纯收入调查表,村委会主任王西军将贫困户王某的个人信息随意填写为耕地面积2亩,生产经营性收入1800元,当年人均纯收入3560元,并代替王某签名填写了脱贫确定书,使其“脱贫”。今年初,在安徽省委托第三方对埇桥区精准脱贫工作监测评估中,王某户被评定为达不到脱贫标准。王西军的造假行为“露馅”。 王西军因此受到党内警告处分。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贫困人口减少近6000万,相当于减少了一个中等国家的人口总规模。这使千百万贫困群众面貌焕然一新,激发了贫困地区的致富活力,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提供了强大势能。在为成绩欣喜的同时,也要看到,如同王西军等个别干部为了政绩弄虚作假,“替群众脱贫”欺上瞒下的事例时有发生。之所以出现这种弄虚作假,“替群众脱贫”的现象,笔者认为,一是因为思想认识不到位,个别干部认为脱贫攻坚工作只是单纯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玩玩数字游戏即可;二是因为工作作风不扎实,个别干部走过场、摆花架子、做表面文章。
要努力杜绝“替群众脱贫”这种想象,就要提高政治站位,端正指导思想。要深刻认识脱贫攻坚是党中央明确的一项极其重要、极其严肃的政治任务,体现了我们党的根本宗旨,直接关系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对脱贫工作来说,讲的是政治、干的是民生、体现的是大局、反映的是党性。不折不扣完成脱贫攻坚任务,是全党的重要使命、是每一个党员干部义不容辞的政治责任。
要努力杜绝“替群众脱贫”这种想象,就要扭转工作作风,狠抓工作落实。要全面掌握脱贫攻坚工作的基本状况、工作重点、存在问题,准确掌握每个贫困户的实际情况,找准“穷根”、明确靶向,量身定做、对症下药。要扎实推进精准脱贫各项工作,踏踏实实做、一步一个脚印地干,不弄虚作假、不搞数字脱贫,确保脱贫成效真实可靠,真正获得群众认可。
要努力杜绝“替群众脱贫”这种想象,就要加强全面监督,严考核重查处。加强监督,引入和完善第三方对脱贫工作的检测评估,建立健全全社会各方面参与的扶贫监督体系。把严惩各类假脱贫当成工作重点,严格考核,严肃惩处。实施“精准监督”,对弄虚作假的一律严肃处理。要抓住假脱贫的源头,及时发现问题,该整改的要立即整改,该问责的要迅速问责,决不允许“假货”横行于脱贫攻坚中。
每一个党员干部都要充分认识推进脱贫攻坚的重大意义,切实增强做好脱贫攻坚工作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以饱满的精神状态、强烈的事业心,进一步端正指导思想、狠抓工作落实,杜绝弄虚作假、“替群众脱贫”,最大限度推进脱贫攻坚各项工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