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结亲”贫困户,关键看结后

[ 作者:何竹梅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7-04-19 录入:吴玲香 ]

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古城镇以党建工作为抓手,充分调动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广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促使广大党员干部和贫困户“结亲戚”、“育亲情”、“话未来”,“谋发展”,深入推进脱贫攻坚。(4月16日中国网)

《增广贤文》说:“贫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道出的是封建制度下人与人之间的冷暖炎凉。只要你有钱有地位,哪怕居住自遥远的深山之中,也有远方的“亲人”来访;如果你是个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穷光蛋,哪怕住在闹市区也没有人过问一声。然而,随着脱贫攻坚的进一步深入,我们的贫困村之所以贫的根源日渐明晰起来,就是很大程度上受了地域环境的影响。因此,那些经济贫困的村、生活困难的人,基本都属“贫居深山”!

近年来,为实施“精准扶贫”战略,党中央、国务院已经先后开拔了两帮人马深入基层。一是选调优秀的大学生村官到贫困山村去工作,给偏远的乡村带去经验与活力;二是选派“第一书记”进驻落后贫困村,专门开展脱贫攻坚工作。但是,要实现真正的“脱贫”,光靠这两支人马的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广大党员干部勇敢地站在时代最前沿。在这样的背景下,党员干部与贫困户“结亲戚”进行一对一的帮扶模式吹响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集结号。

坊间有句俗话,叫“水不搞不浑,人不走不亲”,确实很有道理。如果把“结亲戚”当成一种形式,只满足于“结”了多少亲戚,那是于事无补的。因此,此项活动成败的关键还在“结亲”之后的相互“走动”。就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古城镇的党员干部“结亲戚”来说,还要“育亲情”、“话未来”、“谋发展”,就是把工作重点放在“设宴”之后。党员干部与亲戚“结亲”后,唯有培育出深厚的情感,才有更多交心谈心的机会,才能更精准地了解脱贫攻坚的进程,以便更好地制定全面脱贫的方案。

为此,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古城镇一方面以多种形式培育树立先进典型,鼓励贫困户利用好优惠政策和资源优势,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奋力脱贫致富;另一方面,有针对性地做好业务培训指导,确保脱贫措施到户到人,跟踪管理到户到人,对扶贫对象实施动态监测,不断增强脱贫成效。因此,对这些“穷亲戚”,要从分析找准致贫原因入手,然后再根据其具体的“天时地利人和”的情况进行精准帮扶,不搞一言堂、一刀切。作为肩负“扶贫”重任的“亲人”,要在与“亲戚”的来往中使“亲戚”摘掉“穷”帽子,实现完全的“脱贫”。可以说,这样的方式解决了脱贫,也增加了情愫,是一举两得的举措。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对于那些贫困户们,也应当“有干部到我家来,不亦乐乎!”面对真心帮助自己的党员“亲人”,干部“亲人”,要敢于坦言,敢于直言,还要勇于脱贫,勇于创业。帮助脱掉一户贫,能够致富一家人。大家深信,有这样一支“远亲”队伍的真心扶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肯定不再遥远。总之,党员干部和贫困户“结亲戚”,唯有抓好了“结”后这个关键,才能达到“结亲”目的,切不可一“结”了之。

(作者地址:四川省合江县自怀镇)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