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到湖南湘西考察时首次作出了“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重要指示,到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毫无疑问,脱贫攻坚战冲锋号已经吹响,“脱贫行动”也开启了精准倒计时。
据统计,2013年至2016年4年间,每年农村贫困人口减少都超过1000万人,累计脱贫5564万人;贫困发生率从2012年底的10.2%下降到2016年底的4.5%,下降5.7个百分点;贫困地区农村居民收入增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贫困群众生活水平明显提高,贫困地区面貌明显改善。
骄人的成绩,是无数扎根基层、埋身田间的驻村干部用心血与汗水凝聚而来!
其实,在提出“精准扶贫”这个概念之初,某些地区并没有完全从“以县为单位进行扶贫”的粗放扶贫工作方式中转变出来,对干部驻村扶贫明显认识不足,进而导致有的单位在选拔扶贫干部的时候,更多的是考虑“安排这个人会不会影响原单位工作”,而不是“这个人能不能带领当地脱贫致富”!单位不重视,被挑选出来的扶贫干部自然也不会将扶贫工作当回事儿,“走读”、“挂名”、“只转转,不用心”、“只谈谈,不落实”等问题屡见不鲜。直到扶贫工作的深入推进,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各种重要场合作出指示,并要求逐级立下军令状,层层落实脱贫攻坚责任,“精准扶贫”才真正被所有人重视起来。
2015年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中提到,“注重选派思想好、作风正、能力强的优秀年轻干部到贫困地区驻村,选聘高校毕业生到贫困村工作。”2016年,云南省实施了《驻村扶贫工作队员召回办法》,上千余人因为“不胜任、不适合、不履职、不作为”而被坚决召回!
随着扶贫干部愈加严格的选拔条件,一大批有想法、有能力、有担当的年轻干部被陆续派驻到各地贫困村。这些扶贫干部,他们走进基层农村,扎进田间地角,将脱贫的好政策、好措施传递到贫困群众的心坎上;他们主动思考“种什么、养什么、从哪里增收”,做到摸准扶贫“根子”、制定脱贫“点子”;他们用行动让贫困群众的心热起来、行动起来,“变要我发展为我要发展”……在他们的带领下,在群众的努力下,原来的“穷乡僻壤”变成了今天的“美丽田园”,曾经的“贫困户”成为了现在的“经济增长户”。
“脱贫攻坚”这场攻坚战,扶贫干部用勇于思考、勇于作为、勇于担当的扶贫精神,“撬动”了贫困这顶“大帽子”,更将保持势头继续前行,彻底实现“脱贫致富奔小康”!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