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层层陪同”根在媚权

[ 作者:李长安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7-04-07 录入:吴玲香 ]

中央八项规定实施以来,“轻车简从”“减少陪同”“简化接待”已经成为地方党委政府的常态。但是,“层层陪同”的困局,仍在上演。在一些基层干部的观念里,“不把领导陪好,顶上乌纱不保”。而很多可有可无的陪同,挤占了基层干部本就紧张的时间,占用了大量的精力,影响了工作。(4月3日《人民日报》)

“层层陪同”随处可见。市领导走乡镇,县领导、镇、村干部一级一级陪同,县领导下基层,镇、村干部要陪同,就是镇领导去村社,也少不了村社干部陪同。一级一级的陪同,就像是一个洋葱,把走基层的领导层层包围其中,看起来浩浩荡荡,很气派,实际上让领导很难看见真实情况,难实现走基层的初衷。

去年年底,中共中央审议通过的《中国共产党工作机关条例(试行)》明文规定,“外出要轻车简从,最大限度减少对群众生产生活的影响”。尽管中央三令五申,再三要求,但“层层陪同”仍然有禁不止。很多人把“层层陪同”的根源归结于领导,这是十分片面的。其实“层层陪同”的根本原因在组织单位、在基层。

“不威则不重”。一些党员干部不把心思用在如何做好群众工作上,却挖空心思想着怎样接近领导、取悦领导。一方面,基层接待单位认为对领导尊敬不尊敬关键就看接待热情不热情,接待规模越大,就越能给领导撑面子,只要把领导陪高兴了,不仅检查什么的都能够顺利通过,而且更能让领导记住你、提拔你。于是,哪怕来了主管农业的市委领导,也会把城管、交警等业务上毫不相干的部门干部通知过来,组成一支规模庞大的迎接队伍,让党员干部当“群众演员”。这也正是王副县长一天接待九次的原因。

把能否陪领导作为检验混得好不好的标准,滋生以“陪领导”为荣的现象。现实中,一些党员干部晒自己和xx领导合影,晒xx大领导参加的会议自己也在场。他们总是以见到的领导级别越高,次数越多为荣誉,甚至是资本。在他们看来,能和领导在一起,说明自己的关系“不一般”,晋升就能“近水楼台先得月”。在大领导难得一见的语境下,有领导从上面来自然“不亦乐乎”,陪同也就乐此不疲了。

“层层陪同”根在媚权。要解“层层陪同”困局,就必须改变党员干部的权力观。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2010年秋季学期开学典礼讲话中提出,马克思主义权力观概括起来是两句话:权为民所赋,权为民所用。一些党员干部为了陪领导,放下手中的事,把群众晾一边,有些干部为了让领导走访满意,要求群众说违心话……凡此种种都是想借陪同领导之机,分一杯权力的羹,眼睛看领导不看群众,寒了人心。权力的价值在奉献,失去民心的权力毫无意义。

党员干部要形成正确的陪同观,该陪同时,热情陪同,不该陪同的,好好干自己的工作,只要把群众工作做好了,自然会得到领导的赏识,无需一门心思去“陪领导”,领导自然会主动登门拜访,于己于人皆大欢喜,这不是很好吗?

(作者系四川省盐亭县纪委社会监督员)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