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调研质量上不去 基层永远陪不起

[ 作者:山文丰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7-04-05 录入:吴玲香 ]

中央八项规定实施以来,“轻车简从”“减少陪同”“简化接待”已经成为地方党委政府的常态。但是,“层层陪同”的困局,仍在上演。在一些基层干部的观念里,“不把领导陪好,顶上乌纱不保”。而很多可有可无的陪同,挤占了基层干部本就紧张的时间,占用了大量的精力,影响了工作。(4月3日 人民网)

为何大鱼大肉少了、“酒精考验”少了,不用再担心“今天陪,明天陪,最后陪成胃下垂”,但基层官员依然“谈陪色变”,叫苦连天。究其原因,恐怕在于“陪同”二字难以量化评估,难以装进制度的笼子,轻车简从难以约束,才让陪与不陪如此两难。但事实上,真正让基层“陪”不起的绝不仅仅是制度和规定的问题。

从功利的角度讲,“陪同”是个很微妙的话题。陪与不赔,谁去陪,是只陪同调研还是陪吃工作餐,是主动向领导报告工作,还是任由领导提问自己作答都是极有讲究的。能在上级领导跟前多露露脸总是有好处的,哪怕工作没做好,也还有当面解释的机会,态度诚恳一点、语气谦卑一点,说不定还能“因祸得福”。因此,尽管“疲于奔命”,但对于基层领导干部来说,能有机会与上级领导当面交流,既是为本地工作争取资源、争取主动权的机会,更是展示陪同者自身素质的平台,因此,一旦有机会,无论手中事务多繁忙,基层干部还是得陪,还必须认真陪。

抛开功利心不谈,其实,“陪同”对于陪同者和被陪同者来说都不是坏事。但这里面得有个前提,那就是所有的调研都不是为了完成任务而进行的调研,那么所有的陪同才是有意义的陪同。

如果能够保证每一次调研的质量,一者能有效传导压力,基层明知领导重视,即将或者时常调研某项工作,还敢松松垮垮随意应付吗?二者能促进问题解决,遇到工作推进中基层无法解决的问题,能在调研中实事求是地向领导提出来,把具体的问题讲出来,打通上下级之间的沟通渠道,能够极大地提高行政效能。三者能开拓眼界。基层工作固然追求实在,但也不能没有远见。如果每一次调研,领导者能够根据自己看到的情况,在一些实际工作的推进方面向基层提出一些真知灼见,既促使自己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得更加紧密,提升理论和解决问题的水平,又能相当大程度地启发了基层干部的工作思路,弥补一些基层工作的短板。

因此,陪同与否既不在于八项规定是否能对陪同行为硬性约束,也不在于挤占掉了基层领导多少工作时间,更不在于是不是能够在领导面前多露脸。试想,如果花两三个小时,陪同一次高质量的调研,让领导看到实情,让自己聆听高见,让可能两三个月解决不了的问题,两三天就能够解决。我想,任何人也没有理由拒绝这样的陪同吧。一句话:山不在高有仙则名,调研和陪同不在多,有效就行。

(作者单位:四川省乐山市市中区人民政府)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