赈酒本是有红白喜事时,亲友、乡邻间相互帮衬、体现人情的重要活动,是我国的传统风俗,但随着人们对经济利益和所谓“面子”的追逐,基层赈酒呈现出“三增一弱”的不良态势,人情礼金更是让人民群众经济负担加剧、苦不堪言,亟待改善。
一是礼金标准增高。近来来,人情礼金上涨幅度远超居民收入增速,已成为“赈酒风”盛行地区群众的一项沉重经济负担,部分贫困农村家庭甚至因此负债累累。据《人民日报》“新春走基层”栏目报道,湖北中部某县赈酒上礼金“行情”是“一般农户送200元,特别贫困的送100元,姑舅姨等近亲送1000至5000元不等”,而2010年前后,当地农民随礼一般仅50元。近亲的礼金涨得更凶,一般千元起步。
二是办酒名目增多。一些地区赈酒涉及范围越来越广、事项越来越多、频率越来越高,且其中有很多没事找事的“无事酒”,以致出现亲友“当面恭贺背后骂”的现象。例如:今年2月初,央视新闻频道报道,部分农村地区还流行怀孕整“保胎酒”、出狱整“洗心革面酒”,甚至母猪下仔也要赈个酒;在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重庆巫溪,一些农民不堪“无事酒”重负,甚至编了顺口溜:年年“整酒”有搞头,两年“整酒”打平手,三年才办冤大头。
三是往来范围增广。由于来客人数与收取礼金数逐渐演变成一项衡量人缘好坏、面子大小的重要依据,导致部分群众为了面子千方百计扩大人情范围。据澎湃新闻网报道,湖北省中部地区,一个包工头办酒时四处请客,共收礼金60多万元,成为“有面子”的“美谈”。另一方面,按照农村风俗,赈酒时只有亲友和本村民小组乡亲吃酒随礼,但部分既非亲友又非本组乡亲的商家为了争取客户,与当地农民建立人情往来。
四是“治酒令”对普通群众整治效果弱。近年来,各级各地区出台的“治酒令”,但大部分仅针对国家工作人员,少数地区虽然将普通群众一并纳入整治范围,但没有行之有效的措施,对普通群众的“赈酒风”难以有效整治。如湖南省汉寿、桃源、慈利等县都出台了关于规范党员干部及国家工作人员赈酒的相关规定,但普通群众赈酒风却难以形成有效遏制。再如,部分农村将规范赈酒纳入《村规民约》,但缺乏强制性惩处举措,赈酒风依旧。
作者单位:中共湖南省桃源县委办公室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