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参加一个全县领导干部大会时,县委书记在面对个别工作部门出现“中梗堵”现象,在工作中出现了慢作为、乱作为、不作为的问题,致使县委县政府的决策在在贯彻落实中拓了“折扣”,不得以点了相关部门一把手的名,让在场干部深受震动。
“中梗堵”问题由来已久,各级已出台了完善的治理措施,尤其是党的十八在以来,在先后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整治“四风”问题中,为治理“中梗堵”开出了新“药方”,让慢作为、乱作为、不作为的问题得到了有一定遏制。然而为何“中梗堵”问题仍然是各级官员在治理一方中的“心病”呢? “药方”虽好,但下药不猛,致使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
治疗“中梗堵”要有不换思想就换人的勇气。在治理一方中,相关部门在落实上级决策中,对好办能办的事总是争着办,对出现问题难办的事总是向上级请事来、请事去,在等待上级领导的批示中推不推去,等待领导的批示,结果像污水厂建设、饮水源污染治理、项目用地等问题长期得不到落实,结果在追责时让相关部门找到了推诿的理由,要么是部门相正在相互协调,要么正在等待领导批复。即使要向部门一把手问责时,有的说情打招呼、有的认为部门领导优秀、工作辛苦,让问责在下不为例中失去了利器的作用,结果让“中梗堵”的隐患长期存在。面对个别部门领导慢作为、乱作为、不作为的问题,就要运用相关纪律和干部任用规定,及时给予调整,让更多的党员干部从中受到警示。
治疗“中梗堵”还要运用执纪问责。各单位要运用专责机关的巡视工作,把发现的因患“中梗堵”病导致的慢作为、乱作为、不作为的问题,逐一建立问题台帐,一件一件调查,用党规党纪和国家的法律向其问责,对不胜任职务的用时调整,对其违规违纪行为严格追责;并及时向媒体公布处理情况,引导更多的党员干部用党纪法规这副猛药为“中梗堵”治病疗伤,推动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的有效解决,在从严治党中展示党委政府的新形象。
作者单位:盐亭县审计局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