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警惕“蝇贪” 别让扶贫款沾染了“灰”

[ 作者:杨光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12-21 录入:16 ]

据央纪委公开曝光,9起扶贫领域腐败问题典型案例。这9起典型案例,大部分是发生在党的十八大以后、与低保群体有关的腐败案例。涵盖困难群众危旧房改造、五保户等领域,滋生一群“蝇贪”。

扶贫工程关系到国家民生建设,“蝇贪”犹如啃食大厦墙柱之蠹虫,需严厉打击。回顾涉案的机关干部,不少人通过索取“好处费”、“手续费”的形式,巧立名目,一点点蚕食这笔用于民生建设的扶贫款,肆意践踏党纪和法律的红线。基层扶贫干部作政府为联系群众纽带,直接接触群众,是扶贫工程最前沿操作手,其工作作风、工作成效直接决定了扶贫工程的成败,影响深远、意义重大。觊觎扶贫款项的眼睛,伸向扶贫资金的“黑手”,破坏的是党和国家的群众基础,危害的是国家的民生大计。

全面小康目标期限将近,扶贫款项神圣不容侵犯。脱贫攻坚行动进入最后几年的关键期,各级政府正不断加大力度,稳打稳扎,实现扶贫工程稳步推进,“蝇贪”的出现极大地动摇的工程的根基,危害巨大,要严惩扶贫领域腐败。脱贫攻坚行动正值紧要关头,任务异常,工作繁重而又艰难,贫困地区的一线干部作为脱贫攻坚责任主体,应该积极响应上级号召,艰苦奋斗。反其道而行之的“蝇贪”依然顶风作案,无视纪律、藐视国法,要坚决打击。

扶贫款不能成为个人中饱私囊的灰色收入。扶贫款一块块“阳光面包”,扶贫困群众于危难,传递党和国家的温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岂能变成私人囊中的灰色收入?故,对于无视群众、罔顾纪律的“蝇贪”分子,要长期保持高压的打击态势,以零容忍的态度,发现一起、查处一起、曝光一起。打击蝇贪要密切与人民群众的联系,采取预防与打击相结合的措施。让“蝇贪”无可乘之机,确保“扶贫款”能顺利送达困难群众的手里,确保脱贫攻坚行动取得最后胜利。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