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把握贫困审核的第一道“关口”

[ 作者:不爱风筝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11-18 录入:16 ]

最近,“穿耐克鞋被取消助学金”的网帖引来热议,如何关怀贫困学生成为焦点话题。资助贫困学生,是政府、社会和高校一直以来的关怀政策。在实践中,如何认定、怎么资助,却是一道全国性难题。怎样建立综合性考量指标,引导受资助学生正确使用助学金?(11月17日  人民日报)

贫困资助,本来是一项阳光、透明的国家扶持项目,投射着国家对培育人才、关心困难的家庭生活、学习,为其带去实质性的补贴的,而更多的是鼓励和对生活坚强不息。然而,出现上诉提及的情况,也并非没有,打着贫困地区的旗号,昧着良心,而村、乡镇的第一道贫困审核关口就“讲人情”,确实有所不公。

一直以来,贫困地区教育水平有限,能出大学生的几率不高,而村级干部为了一定的表示和鼓励,也是把家庭情况较好的描述成贫苦户,目的还是为了变相的“资助”和为村“争光”,而乡镇上的财政吃紧,对大学生也是只有口头上的鼓励,也就默许了这种另类的“奖励”方法,只是金额多与少就取决于真正贫苦的程度了。

不难看出,助学资助本身是为了解决贫困学生,帮扶完成学业的一种送温暖的人文关怀,更是一种德育教育,如果连第一道关口就如此“不严格”,今后对不该领资助金的学生也有着潜移默化的道德影响,这是典型的“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如同争取扣贫困村的帽子一样,能争下来一件属于“光荣”和“有能力”,这种错误观念,不仅在一定程度影响社会风气,还可能对部分不该领资助金的学生带来的价值和人生轨迹的影响。

让贫困学生安心上学,是教育公平的体现,只有让受助同学理解助学金的本质,才能培养其自立自强的优良品质。国家教育扶贫政策的“红利”能否如实落到实处,需要瞄准靶心、精准认定,更不让每一笔资助“跑偏”,而贫困资助的第一道“关口”,村级、政府的初次审核就应该更加严格、客观、真实,不应该出现人情式、争光式的情况,更要实事求是,树立一种公平、公正的价值观和思想观。

作者地址:四川省绵阳市北川县片口乡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