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扶贫不能“一了百了”,更不能“不了了之”

[ 作者:郑好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10-19 录入:16 ]

国务院扶贫办新闻发言人、政策法规司司长苏国霞表示,有的地方出现了另一个倾向,不是想花大功夫来帮助穷人靠自己的努力脱贫,而是算一算大概给他补到多少钱就可以脱贫了。“我们担心他们一保了之、一脱了之,再也不帮助他们了。” (中新网10月13日电)

脱贫攻坚工作是“十三五”时期的一项重要工作,当前更是脱贫攻坚 “啃硬骨头”的关键节点。笔者认为,之所以将脱贫攻坚作为重要战略,正是中共中央深刻认识到脱贫攻坚的重大意义,同时也明白道路险阻、任重道远。

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7次考察调研中都提到一个共同话题——扶贫。多次强调扶贫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要精准扶贫,切忌喊口号,也不要定好高骛远的目标。要摸清情况,一发破的,击中要害。但有的地方出现了急于求成,将脱贫当“包袱”想赶快甩掉的倾向。

扶贫不能“一了百了”。“不是想花大功夫来帮助穷人靠自己的努力脱贫,而是算一算大概给他补到多少钱就可以脱贫”这种倾向其实就是一种把工作浮于表面,不想“下深水”的错误思想。社保兜底对象是“两无”贫困人口,体现的是中共中央对贫困人口的最深切关怀和脱贫的决心,但不是脱贫的“万金油”。不能让有条件、有能力,通过自身努力和外部扶持能自身脱贫的贫困群众,也拿点补贴就“了事”。“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他们真正需要的是“渔”,而不是解“一时之渴”。

扶贫更不能“不了了之”。扶贫还要避免“不落实、不跟进”的误区。前期工作做好了,项目找来了,把群众的心焐热了,让群众看到脱贫的希望了。但是却迟迟不见效益,干事虎头蛇尾,揠苗助长,后续却不闻不问,最终陷入“穷惯了”的怪圈。笔者认为要同群众同心同向同力,把工作抓准抓实抓严,防止“沙滩流水不到头”,拼搏苦干,直至攻城拔寨。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扶贫工作不会一蹴而就,要循序渐进,却不能循规蹈矩。摸准脉络,对症下药,才能把贫困群众的“穷症”根治,才能切实做到脱真贫、真脱贫。

作者地址:四川省绵阳市盐亭县云溪镇梓江路1号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