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农民夜校是脱贫攻坚“加油站”

[ 作者:邛莫格石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09-30 录入:16 ]

明亮的教室,整齐的课桌椅,琅琅的读书声……这一幕场景并不是学校,也不是课堂,而是在新修建的村级活动室里,上课对象或是略显沧桑的老人,或是双手长茧的农户,亦或是带着婴儿的家庭主妇……“农民夜校”的正式开班,让村里的群众有地方学知识、身边的种养殖大户也当起了老师,时而激烈讨论、时而用心聆听,学生时代亦是如此。“以前就说咋个自家种的柑儿没得老张家的甜,原来是方法不对。” 柑橘种植户李大姐如是说。自打有了夜校,村民们齐聚一堂的时候多了,有地儿学习了,学习新知识的劲头也渐渐高了起来。  

按照“七有”标准,今年11月底前实现高原藏区、大小凉山彝区贫困村“农民夜校”全覆盖。

日前,四川省委组织部印发《关于在高原藏区和大小凉山彝区贫困村开办“农民夜校”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对夜校开办有关事宜提出明确要求。

农民夜校旨在集结社会各界力量,为贫困村群众打造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学习平台,为他们带去专业技术、理论知识,家家户户都有机会学到一门手艺,拓宽了脱贫致富的新路子。每项新政在落实初期总会引起不小的回响,同时伴随着些许疑问,当然这也是大众关注的重点表现。

村民入校为哪般?为什么组织集中学、现场学、辅导学是大家一致的疑问,农闲时节尚能参与,可一到农忙时节,就学人数可谓将寥寥无几。另一面,即便农闲,青壮年劳动力亦不会因为要参学而放弃外出务工的挣钱良机。留守家中的除去打工一族和在校学生,就只剩老弱妇孺,学用活动又该如何开展?其实不然,“农民夜校”的建立并非一板一眼的教学模式,其涵盖面广、教学方式多样、不拘一格,无论从场地还是教材,时间还是形式都有很大的可变空间:秧苗下田时节,或许就有老师下田下地告诉你怎样做会更好;瓜果采摘之时,或许又有老师来指导采摘、装箱,普商、电商销售,告诉你如何才能利益最大化……该“校”并不具象,也不局限于一个相对固定的空间,“农民夜校”亦旨在哪里都是课堂、到处皆有收获。

增收实招由何来?很多时候,即便是比邻的两个村、甚至相连的两片农地种植同一作物时收获皆会不同,问题就在于种植技巧或者养护诀窍;一块儿长大的两兄弟一个有一技之长,求职顺利,另一个却刚好相反,四处碰壁……目前,身边的“农民夜校”已经悄然启动教学模式:农技员带着实际案例、理论知识指导农家;技术人才亲身示范,电焊、汽修、厨师、刺绣效果显著。各种类型的开班授课,正应了乡间流传的那句“理论学习一箩筐,不如有一技之长”。

“农民夜校”并非重于“夜”,而是泛指农民朋友相对闲暇的时间,受众为农民,形式为校,系列的新政旨在助力脱贫,只有切切实实看得见的实惠和增收才是我们共同的目标。  

作者地址:四川省峨边彝族自治县沙坪镇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