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14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上指出,在很多地方开设政务大厅,虽然办事效率有所提升,但很多事情具体怎么办,老百姓还是“看不大明白”。“今后,要通过‘互联网+政务服务’,将办事的各个环节在网上全流程公示,既方便老百姓,也约束了公务人员的行为。”(9月15日 中国政府网)
亲身经历过的人都知道,老百姓现在到政府办事,没有个一趟两趟办不下来,找这个签字、找那个审核,为了盖章跑断了腿、磨破了嘴不说还不少得罪人。现在有不少这样的城市,大部分路口都找不到指明附近办事机关的路牌、路标,办公大楼里看不到每个楼层的分布图,搞得群众跑上跑下到处找。其实,安个指示牌,给群众行个方便,并不是什么难题,花费也不大。可有些人就是看不上这样的小“政绩”,不愿伸手弯腰解决群众的小麻烦。往小了说,这是城市功能的缺失。往大了说,是干部为民意识的缺位。
公共服务资源的配置,取决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的需要,且必须以方便群众为原则。可随着互联网科技的快速发展,公共服务的配置也应当做出调整。政府官网和公共场所的LED电子屏应当实时播放最新的政务信息和群众关切的问题,而不是作为领导动态和广告泛滥的传播者。为什么一些地方还没有执行到位,说到底除了资金和技术制约,还有一种惰政思维在里面。
有位官员算了一笔账:政务电子平台建设不是不可行,而是管理成本太大。需要购买设备、配置专门的管理人员、还要定期组织学习培训、设备升级等等,当前很多地方政务信息平台管理者都是兼职,这难免会有不到位的地方。可是,笔者认为:为民服务就不要有成本观念,我们的干部思想需要升级,因客观条件,公共服务一时不到位尚可理解;只要以问题为导向,树立“勿以善小而不为”思想,才能一步步消除“最后一公里”的阻塞。
当前,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充斥着我们的生活,信息资源共享和网上办事的普及已经势不可挡。而我们的政府则需要早作打算在信息平台上做好配套,加强后台的技术完善,不仅要提高处理政务事项的能力,更应该通过网络平台来感知群众冷暖、应变社会舆论。用大智慧来“赶趟”信息社会带来的变化。
李克强总理说过,只有充分运用“互联网+”,才能让政府服务变得更加“聪明”。让群众和企业“少跑腿、好办事、不添堵”,需要我们的政府摆脱被动,发挥主动性,抓好每个细节,从根本上解决好“信息短路”的烦恼。
作者单位:四川省绵阳市平武县组织部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