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经久不衰。百年目标,日益迫近。为脱贫计,举国共践。上上下下,脱贫为先。令策在前,为者其后。践行共富,“中国梦”现。
脱贫攻坚,“非一日之寒”。需百姓共计,全民献力。如此,方有可为。全国此项工作,莫不如此。无论中央、地方,上级、下级,脱贫攻坚为首,致力本地全面发展。但是,众所周知,脱贫不在中央,在于基层。只有基层做得好,脱贫才会有成效。脱贫涉及国计民生,相信基层也不敢“妄言”,更不敢“束之高阁”。脱贫攻坚几乎完成。
然而,在个别地方,脱贫仍有困难。不是基层不落实,而是群众不“给力”。有人认为,不是全国脱不了贫,而是“底线”太高;有人认为,不是贫困难救,而是“贫困者”难救。如此种种,不一而足。尤以二者为最,笔者建言献之。
其一,底线是基础,不达基础,何以为脱贫?而且这根底线,不是随口言之,而有数据分析。数据来源于每年各城市、各省份关于本年本地区的人口、经济、地方等方方面面为参考,从而才有“脱贫线”,才会有“底线”。因而,“底线”是有依据的,是根据全国情况而定。只有超越了这根线,才能是“小康”。
其二,不是贫困难救,而是“贫困者”难救。脱贫先扶志。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只靠政府救济,难以真正脱贫。为确保工作顺利尽显,国家从多方面为群众考虑。路线已经指出,道路已经铺平,剩下的就是看“贫困者”如何走。然而,个别贫困者,过着“小皇帝”“衣来张口,饭来张口”的梦幻生活,打着“我是国民,我是弱者,我谋施舍”的无耻旗号,等着政府“保命”,如此以往,必将称“孤”道“寡”,人民厌之,群众恶之。
政府不是替人做事,而是引导。当今社会是“读书人”的社会,不再是“统治者”的社会。若是再“帮助”群众做了本应该做的,就是把群众当“愚民”,就是玩弄“民意”。只有引导群众,让群众自己去走,才是符合当今社会,才是“读书人”“行万里路”。若是群众等着“被替”,这个社会就只是“统治者”的社会,不是群众自己的社会。
在基层,人民最大的资源就是土地,这是千百年来不变的永恒。只有合理利用土地,人民才能脱贫。在有些基层,当地就充分运用土地,形成产业化,“积跬步致千里”,积少成多,以量变达到质变,通过这样的方式,实现脱贫。而土地只能生长作物,有些农户种植“山野森林”,有些农户种植“鸟语花香”,有些农户种植“悬壶济世”。这么多的“摇钱树”,看群众自己如何选择。
脱贫攻坚,难也不难,有志于此,可堪成事。懒等靠求,维一时命,非维一世命。与鱼始有尽,与渔终长久。脱贫攻坚,有志者事竟成。
作者地址:四川绵阳盐亭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