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贫困户脱贫必先扶其志

[ 作者:杨雄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08-29 录入:7 ]

最近,有位“第一书记”向笔者吐槽:扶贫化肥运进村,有的贫困户却不愿动手,指挥他把化肥搬到家里。理由是,“你和上头签订了脱贫军令状,到期完不成目标,上面拿你开刀”。帮贫困户干点活本没什么,但他深为这种“等靠要”的思想感到着急。(2016年8月27日环球网)

脱贫攻坚成效如何,不仅关系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大局,也直接关系到农村贫困人口的切身利益。笔者认为,只有挖出贫困户致贫的病根;只有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只有使贫困户树立起脱贫致富的志气,才有把握打赢这场“硬仗”。

近年来,在脱贫攻坚中,有不少农户一但致贫便很难脱贫,究其根源,不是干部帮扶不到位,也不是脱贫措施不精准或脱贫策略失当,而是贫困户缺乏靠自己的努力去改变贫困状况的志气,甚至出现给钱、给物都不愿发展生产的尴尬现象,以至于极个别贫困户仍抱有穷光荣的念头,宁愿“等靠要”,也不愿意通过自己的双手脱贫。

“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在脱贫工作中,不管你给多少钱、多少物,花多大力气,只要贫困户不积极主动,没有脱贫的毅力和决心,那么,这样的脱贫只能是昙花一现,决不会持久。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笔者认为,干部帮扶贫困户,首先应向贫困户宣传党在十八大制定的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介绍贫困户中脱贫致富的成功经验,使贫困户树立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决心,树立脱贫"志气"。其次,要帮助他们建立适应市场机制的科学思维方式,交给他们致富的方法,使他们不仅想致富、敢致富,还能致富。

干部帮扶贫困户,要按照贫困户的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因户施策,要“扶着贫困户走”,不可越俎代疱,以自己“走”代替贫困户“走”,图完成任务了事。如果只是简单地给钱、给物,那么,钱和物用完之后,“脱贫”的农户必然又会贫困起来。

“只要志气不消磨,办法总比困难多”。要消除“精神贫困”,除扶志为先外,还要建立起激励机制,鼓励贫困户发展产业,树立用自己的双手、自己的聪明才智脱贫致富的观念。只有这样,贫困户才能实现可持续的脱贫增收,走上富裕之路。

作者地址:四川省绵阳市盐亭县高灯镇政府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