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警惕村官成为反腐真空地带

[ 作者:汪春阳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08-24 录入:实习编辑 ]

日前,松原市纪委通报,2014年1月,扶余市得胜镇林丰村原村委会主任刘凯私自支取村民于某危房改造补助资金1.38万元,隐瞒截留4750元个人私用,受到留党察看一年处分。(中国网8月22日)

党的十八大以来,为实现全面建成农村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中央出台了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加大了农村地区财政投入的力度,加快了全面建成农村小康社会的步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然而,伴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土地、矿产等资源价值激增,乡镇的“村官”的权力越来越大。而乡镇纪检监察力量和监督约束机制相对薄弱,监督失灵。甚至少数同志还认为,村级经济规模不大,“村官”在经济上最多只会有些小问题,不会犯什么大错误。即使发现问题,也因“怕出丑”而千方百计地想办法“捂盖子”,搞“内部消化”。一些基层政府出于发展经济和维护稳定的考虑,对村干部贪腐问题往往“民不举,官不问;民不闹,官不究”,以至于“村官”成为反腐败“真空地带”。

千里之堤毁于蚁穴。村干部是国家庞大行政机器中的“末梢神经”,虽然头衔不大,却拥有广泛的权力。道路的修建、宅基地的审批、土地的征用、集体财产的处置,都是在村两委会的直接操作下进行的。一些村官们正是借助手中的这些权力,从中中饱私囊。本应为农民的“带头人”,却蜕变为农民身上的“寄生虫”,不但造成国家和集体财产重大损失,更严重损害了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和威信,给农村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也带来了相当大的负面影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严惩腐败上,要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既坚决查处领导干部违纪违法案件,又切实解决发生在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

针对农村腐败问题,治理这是不容质疑的,不能有半点马虎,但是不能单纯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是需要从多方面入手。一方面,要加强村务公开,在阳光下晒出财务清单,让群众明明白白。保证村居民群众真正享有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和监督权,用法治方式和制度手段管住村官的绝对权力;另一方面,乡镇党委要加强村务工作的指导和检查,到群众中去、到田间去进行实地了解,听听群众对村官履职情况的看法和意见。此外,要进一步增强纪委的监督作用,让乡镇纪委切实动起来,不要当“稻草人”,守好“责任田”,对于敢于触碰红线、越雷区的村官,绝不手软、无情面可将,让村官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

作者单位:四川绵阳平武龙安镇人民政府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