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推行“互联网+政务”应不忘简政为民之初心

[ 作者:李盛祥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07-29 录入:7 ]

上半年以来,山东在着力清理规范各类证照,最大限度精简办事程序,取消无谓证明、盖章环节和繁琐手续,切实提高办事效率。大力推行“互联网+政务”,完善省级政务服务平台,实现省、市、县三级政务服务平台互联互通,推动数据共享,让群众少跑腿、好办事。(人民日报7月27日)

当下,“互联网+”成为了网络的热搜词。各地各部门纷纷提出,要创新“互联网+”战略,将各项事务挂到网上,使群众省时省力,减轻群众办事难等问题。山东省在这方面走到了全国的前列。为什么这么说呢?笔者认为,一方面在于山东省的“互联网+政务”是自上而下,全省统一规划打造,确保了网络架构的高水准,通过全省各地的互通互联,既极大的便利了人民群众,同时也保证了网络数据能在全省范围内共享,提升行政运行效率;另一方面,山东省政府在搭建平台的过程中,并非单打独斗,而是向外界借力,集社会公共力量,形成了如同“政务超市”一般的全新的政务生态模式,今后有关政务事项只需要往里加,而不必再另起炉灶。

“互联网+政务”模式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笔者在此想谈的是,在“互联网+”战略大势兴起的背景下,政府部门如何更好的真正满足人民群众的新期待和新要求?

首先,应注重完善相关配套设施建设。根据《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88亿,在线教育、网络医疗、网络约租车已成规模,互联网有力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互联网+政务”模式顺应时代发展的趋势,未来必将大有可为。如此丰盛的一块蛋糕如何让更多群众受益?答案是,应进一步加速互联网的普及率,扩大互联网的覆盖面,特别是针对广大基层农村地区,要让人民群众走进村社即能完成网上政务活动;同时,针对网络运用能力较差的老龄群体及文化素质较低群体,应当妥善给予帮助和引导工作,使弱势群体不在网络技术面前“被边缘化”。

其次,应注重对建设过程的规划监督。“互联网+政务”需要多轮驱动,但绝不可各行其事。政务网上服务应当是省市县各级政府自上而下、联手打造的公共平台,以此为依托,全面推进权力事项集中进驻、网上服务集中提供、政务信息集中公开、数据资源集中共享。当然,“统”中又有“分”,在总体架构和标准规范保持一致的同时,鼓励市县和部门因地制宜,更多地推出各具特色的服务。对于建设过程中的设施设备采购、人事变动应当加强监督管理,防止重复浪费、接口不一,以及暗箱操作、贪腐谋私等问题。

最后,应注重线上线下的整合统一。当前的网上行政审批,大多数是对线下流程的简单复制,在后台几乎没有整合。而传统的业务流程往往既繁琐又分散,办事对象要同时应付多个行政机关或职能处室,相关信息也不得不被重复地收集、加工和处理。这意味着网上运行只是第一步,假如政府运作的老一套原封不动,仅仅为上网而上网,那不过是“政务+互联网”,甚至还沦为一种电子化的形式主义,而绝没有体现“互联网+政务”的精髓。“互联网+政务”对政府的革新,不应局限于某几个具体的流程,而应放眼于再造行政流程和管理体系。

作者地址:四川省绵阳市顺河后街7号2-1603号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