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在我国农业不断发展的大背景下,靠做农业致富成了当下“新农人”们的“潮流”选择。但创业的过程并不都是一帆风顺,在创业的过程中,总会受尽苦难,有的因市场定位不准而被市场淘汰,有的因缺乏资金而使业务拓展受限……但是,还有一句俗话说风雨过后总会有彩虹,也请相信眼前的坎坷也一定会跨过去。
今天,小农菌为农友们带来了“2016年半年度农业致富榜大盘点”,看看这些“新农人”们的致富项目是怎么赚到钱的。也希望这十个创业故事可以鼓励正走在创业路上的或者打算走上创业路的农友们,在农业创业的路上走得更好。
1、80后大学生“农创客”种西红花年赚70万
随着城市就业压力的加大,以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观念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不再留在人才扎堆的大城市,而是回到故乡自主创业。2015年11月20日,浙江首批十佳“农创客”在浙江农博会上正式揭晓,吕晓芳就是其中一位。吕晓芳凭借物联网技术种植管理西红花,每亩创3.5万元、年盈利70万的效益,成为浙江首批十佳“农创客”之一。
有时理想很丰满,现实是骨感的。在创业的过程中,总会受尽苦难。而我们可以做的,就是通过吕晓芳种植西红花的创业故事,让大家愿意去相信自己所相信的,让大家去坚持自己原本所坚持的!
2、集合资源做单品 小伙玩出农业新花样
创业例子千千个,有成功也有失败,什么样的创业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呢?“80后”小伙曾伟滨从去年底开始,在网络上售卖一款取名颜值的红枣夹核桃,到现在,这个单品的销售额已突破千万元,在同类农产品里遥遥领先。
看完他的故事我们也找到了问题的答案:好的产品,好的视觉,加上农业美学和文化的路子,这样的经验很值得我们学习。作为一个有想法的新农人,能把农业做好、玩出花样,给农业带来一股清凉的气息,改变大家对于农业的刻板印象是每一个想做农业的人心中的梦想吧!
3、卖金丝鸭蛋的新农人
品牌农业是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引擎,10多年前付志伟因伤病选择退役,这个曾在全国青年锦标赛上拿到季军的拳击“苗子”,多少有些壮志未酬,但他心一横,“即便退役回家,也要闯出个样子”。如今,他更愿意把自己的形象定位为“卖鸭蛋的新农人”,凭借家乡的马踏湖金丝鸭蛋,他带头成立的合作社年销售额达4000万元左右。
在付志伟看来,鸭蛋卖得好,品牌和品质是“双保险”。走卖品牌鸭蛋的路线——整合散户抱团经营,把金丝鸭蛋的名气打出来,是他成功的重要秘诀。
4、“百合王子”从种花到发展观光农业
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即是挑战也是机遇。自从习近平总书记的6个互联网思维推行以来,传统行业都迎来了新的转型。人称“百合王子”的蔡荣添在过去2年,经历了一次次转型发展的“过山车”似挑战。从“种子还没种下就等着收钱”到“挨家挨户找花店推销”再到“开展采摘等活动,发展观光农业”。
近年来发展观光农业也成了“新农人”们竞相探索的转型途径。在基地的通道上配上轻音乐,在基地大棚内种上不同花期的鲜花,并在不同的作物上进行科普知识宣传。当地的旅游资源,以及沙县小吃文化和历史文化,农业生态旅游,是蔡荣添对未来的憧憬。观光农业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产业,不仅仅是提供鸟语花香、屋舍俨然的环境,还可以使旅游者了解当地的风情习俗,其独特的魅力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
5、不种玉米种树莓 每亩收入变3倍
过去的一年种玉米不赚钱,那该种什么?这一问题成了众多玉米种植户的头等难题。见到哈尔滨市宾县常安镇大兴村村民李亚钦时,他正在给本村准备改种树莓的农户讲解种植技术。李亚钦说:“现在,县里进行农业结构调整,政府鼓励农民种植经济作物,来向我取经的农户原本都是种玉米的,这几年玉米产能过剩,去年国家还取消了玉米托底收购价,与玉米相比,树莓每亩地的收入可到达2500元,是玉米的3倍,农民只有转变思路才能致富。”
读了李亚钦的故事,我想农友们也都认识到了转变思路的重要性。毕竟市场是千变万化的,农友们在种植经济作物时,不要太单一,尽量选择前景好的经济作物种植,可以提高收益、减少种植风险。
6、不当老板做菜农 种出畅销有机菜
近年来,随着农村的飞快发展以及政府相关政策的扶持,吸引了大批外出人士返乡创业,方伦崔就是其中一个。一年前的方伦崔还是在白云区做蔬菜批发生意,一年收入至少10万元的小老板。现在,他却回到了离开20多年的家乡创业。今年3月,他回乡流转了50余亩土地,开始种植蔬菜。在方伦崔的带领下,30余户村民也开始种植蔬菜,种植面积达100余亩。
像方伦崔这样,利用自身销售资源,按照农旅游一体化的思路种植无公害有机蔬菜,不仅自己赚了钱,还能带动乡亲致富。未来,方伦崔还打算发展生态观光农业和开办农家乐,形成供销一体的产业链条。
7、返乡创富 她将“小金瓜”卖到了国外
又是一个返乡创富的例子,这个女老板不一般!今年30岁的林小红,福建省三明市建宁县冠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总经理。2010年9月返乡创业,林小红和丈夫一起投资50多万元,建起了百亩吊瓜基地。后来的几年,林小红不断创新,通过加工吊瓜籽保健食品、形成成套的亚油酸生产技术等有效举措将吊瓜的产业链拓宽拓广。如今,公司已研发出瓜蒌籽、瓜蒌茶、天花粉、瓜蒌油、瓜蒌多肽蛋白的五大系列产品,30多个单品,取得了实用新型专利3项,外观专利9项,吊瓜系列产品出口到加拿大、美国。
林小红的故事再一次印证了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原动力。要坚持将创新作为“激发创造活力、实现内生增长”的重要途径。企业在不断进行技术改造,延伸产业链,提升附加值的过程中才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8、“凤凰李”售价每公斤40元 价高不愁卖
今年48岁的李双均,曾在西昌农科所工作,多年从事水果生产和新品种的开发研究。谈起“凤凰李”的培育种植经历,李双均说道,李子相对于其他水果品种,适应性较强,技术要求不高,管理比较粗放,而且果品适合各种人群消费。一进入收获时节,求购电话不断,尽管现在零售价卖到了40元/公斤,依然供不应求。
科技创业有前瞻性很重要,走在前,才能看得远。好品种自然会非常受人追捧,农友们在忙于农事的同事,不妨也试着学习李双均创新精神,在新品种的培育和研发上下下功夫,说不定会有很大的收获!
9、“创意+农业” 株株花木变成“致富钥匙”
“创意+农业”,现在各地提得很多。如何让农民真正找到创业致富的“金钥匙”,却有讲究。从去年开始,花木市场萎缩,价格急剧下跌。然而转换一下思路,把原先卖苗木花卉的基地,转型为卖风景,就会发现“柳暗花明又一村”。“海棠,如果单独按棵卖,也就是20到30元左右,经过布局、修剪,按照高矮、粗细等组合成盆景后价格就翻了10倍、20倍。”江苏省新沂市花卉种植户张新振说。
对于农民来说,“创意农业”和“供给侧”这些经济学名词,显得过于艰深。但是,江苏省新沂市农民以市场为导向,因地制宜努力提供客户喜欢的产品,实实在在尝到了甜头。这个故事也告诉我们,农民只有就地取材,紧贴当地农村特色,紧盯着城里人的需求,接地气,有新意,自然会叫响市场。
10、种彩色小麦 一亩能卖出两亩的钱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市场上对具有保健作用的绿色食品需求量会越来越大。在山东省茌平县杨屯乡南孙村大胖粮食种植合作社内,社长孙大胖一边展示刚收获的一袋袋黑色、绿色的小麦,一边介绍说,“彩色小麦与普通小麦种植管理完全一样,但价格高出近一倍,一亩能挣2亩的钱,我现在每年能加工彩色小麦10万斤,利润超过30万元。”目前,孙大胖的合作社通过“合作社+企业+农户”的模式,推广种植的彩色小麦已经达到500多亩,为当地村民增收过百万。
要问孙大胖的致富秘诀,那就是爱动脑筋的孙大胖敏锐地意识到了,现在人们开始更注重养生,饮食结构不断向保健型转变。然而,彩色面粉和面条中富含蛋白质、赖氨酸,以及对人体有益的锌、铁、硒、钙等微量元素,比普通面粉更有营养,虽然价格比普通面粉贵一半,但是仍然供不应求!
说了这么多创业创富故事!最后我们来说说,如何才能找到靠谱农业致富项目?很多农友反映说已经把资金、土地准备好了,却不知道干什么。小农菌的建议是要想找到好项目,一定要注意天、地、人,三才合一!
1.天时:包括地方政策、市场环境!
2.地利:包括了土壤情况、气候变化以及充足的水资源供给!
3.人和:配备专业的组织管理人员!
当然,除了以上这三点,还有技术支持、劳动力配置这些也一样都不能少!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同时,不断吸收农业生产能手,开发新颖的运营模式,最后形成完整的农业产业链,这样才能在市场变化万千的农业行业中站稳脚跟!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微信号 中国农业网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