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支书罢会 源于“小权”脱轨

[ 作者:木三木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04-29 录入:实习编辑 ]

“对非组织活动的发起者凤凰村党支部书记杨昌英、云坡村党支部书记朱世东进行组织处理,免去党支部书记职务;对组织、参与非组织活动的杨昌英、朱世东等8人,取消其双井镇第十届党代会代表正式候选人资格;对杨昌英、朱世东等10人予以立案调查……”426日,湖南省怀化市纪委通报了该市溆浦县纪委近期查处的一起严重违反政治纪律、组织纪律的典型案件。(4月27  中国纪检监察报)

根据调查,该事件的起因是,该镇党委、政府执行的“村财乡管村用”制度,规定同城不得安排公务接待,所有会议各参会人员自行解决就餐、各村自行承担打印、复印资料相关费用。这让一些村干部心生不满,于是,一言不合便集体罢会对抗组织。

此事一经曝光,便引得舆论的高度关注。很多人好奇,村干部为什么会因为一条制度而与党委政府对着干?原因很简单,这是由于“小权”脱了轨。

众所周知,为方便村委开展工作,财政每年会为他们拨付一定额度的工作经费。在很多地区,经费都由村委自行管理,而在经费支出的过程中,多数是按照“会计管帐、主任签字、书记点头” 的模式。钱怎么用、账怎么做,基本就由这三人说了算。所以,官职虽小的村干部手中着实掌握着实实在在的签字“小权”。而这“小权”倘若缺少监督,就会有脱轨的危险。比如,乱用钱、乱做账,有的甚至会变着法将经费弄进自己的腰包。

而“村财乡管村用”制度的出现,正好能弥补这一监管的缺位。该制度的具体操作方式各地虽不尽相同。但最基本的做法都是,村里的钱和会计的账都保存在乡(镇)里,村里要花钱,需要由村委会写出申请,村民理财小组同意,然后报乡(镇)里批准。

以前能随意开支,现在不能了,以前可以随便做账,现在做不了了,这当然就剥夺了某些人的“小权”也触碰了他们的利益,于是便发生集体罢会对抗组织的事件。妄想通过与组织“博弈”的方式,“讨回”自己的“权力”。好在当地纪检部门对该事件的及时处理,才避免了事态的进一步扩大,让闹剧收了场。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小权”脱轨的危害不可小觑。该事件中,村级财政经费虽不多,但村干部尽能为了“它”公然挑衅组织。由此可见,这“经费”早已被某些村干部视为自家“生肉”。这也更加说明了加强“村级经费”的监管是多么的有必要。

当然,在部分人看来,“村财乡管”里面层层报批的制度,的确不方便农村干部开展工作。诚然,制度是人设置的,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既然已形成制度,作为党员干部就要无条件准守。如果对制度有意见或者建议,可以通过正当形式当面或书面向组织反映,而不是一味的追求自己的“权力”,与组织对着干。

村干部,作为国家庞大行政机构中的末梢神经,直接面对着基层群众,他们的一言一行直接关系党和政府的形象。该事件中,这些村干部的行为不仅损害了自身的形象,更为我们广大农村党员干部队伍抹了黑,而他们所造成的恶劣影响,也远远不是被免职立案所能弥补的。

所以,对照该事件,我们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农村党员干部要以此为戒,警钟长鸣。要强化自身的党性纲纪意识,堵塞思想上的漏洞,要做到非分之财分文不取,非分之乐丝毫不沾,要以坚定地党性原则,自觉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增强民本意识,对群众和权力多一些敬畏,特别是在政治纪律与组织纪律面前,一定要思之,慎之。

作者单位:绵阳市游仙区林业局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