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 随着农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份子钱”的名目越来越多、金额越来越大、频次越来越高,着实让村民感到重负难堪。
以前,农村的人情往来主要是婚丧嫁娶,现如今,老人过生日、年轻人生孩子,子女升学、参军入伍、开业乔迁、生病住院都得花钱。就拿这生孩子来说,好热闹、条件好的人家就得请三回客:十二天、满月、周岁,一个不落下,真是随不起。
本是乡里乡亲间红白喜事互相帮衬的礼钱,现在俨然已成为村民的“心病”。首先,加大了农民的经济负担。现在农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人情消费也水涨船高,过去随个50元、100元的就可以,现在几百元甚至上千元都平常多见,这昔日满载浓浓情谊的“人情费”现在已经是“人情债”,农民不禁直呼“伤不起、送不起”。其次,浪费了农民劳动生产的时间。“不是在随礼,就是在随礼的路上。”一位大姐风趣地形容她的随礼频率。的确,三天两头忙活红白喜事,帮完这家帮那家,农民哪里还有时间下地干活,特别是赶上农忙时节,更是应接不暇。再有,破坏了农村的乡风文明。礼金的攀升,很大程度上是攀比心理在起作用。别人送一千,自己送五百,面子上过不去。此外,随的份子钱多了,招待酒席的标准也是水涨船高,大吃大喝往往伴随的是铺张浪费。
“份子钱”既然成了农民不能承受之重,为什么这种风气还愈演愈烈呢?是农民真心喜欢随“份子”吗?当然不是,只是处在“人情圈”里,谁不收礼就感觉吃亏,谁不随钱就感觉缺理,恶性循环,形成死结。
要减少“份子钱”给村民的压力,就需要有效约束和正确引导。比如,村委会将村民代表组织在一起,大家商量着制定个《村规民约》,红白喜事怎样办、礼金上限是多少、什么事儿不能办,都有个明确限定。只有这样才能帮助村民摘去“份子钱”的重壳儿,让大家省钱、省事、省心,移风易俗,树立文明村风、民风。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天津日报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