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精准扶贫如火如荼,各地各部门响应组织号召,选派优秀干部挂职农村锻炼,进村入户专职脱贫攻坚,掀起史无前例的“拔穷根”运动。然而,个别地方,部分下派干部浪费深入农村了解“三农”的大好机会,抱怨、浮夸、心高气傲,挂职如挂名,工作搞形式走过场,甚至来往公车接送。
笔者注意到,扶贫干部“走过场”花样多。有的干部,“身在曹营心在汉”,总找机会往城里跑。对农村田园印象淡漠,与农民形同陌路,挂职大半年无法沾染乡土气息;有的干部,巧借挂职名义,到处争取批资金、搞贷款、拉项目,搞脱离实际的扶贫,肆无忌惮地往自己脸上贴金;有的干部,曲解组织意图,奉行阳奉阴违,认为挂职农村是提拔任用“走过场”,脱离实际自吹自擂,八面玲珑巧舌如簧。
挂职农村是为了接地气,防范脱离实际。没有经历基层的艰苦磨练,干部就缺少对普通群众生活的亲身体验,缺乏对群众的深切感情,这是要脱离群众的危险信号。所以,无论身心两处的挂职,还是功利心切的挂职,都不是接地气的初衷,注定在农村生不了根,发不出芽,得不到群众的拥护。
挂职农村是组织抛出的“橄榄枝”,但绝不是仕途进退去留的“压舱石”。各行各业的工作,实干是业绩的保证。投机取巧赢得了一时,赢不了一世。扶贫路上,只有深入农村显身手,同群众一起摸爬滚打,才能理清治国理政的头绪,提出经济社会发展的精谋良策,使个人政治更加可靠、业务更加精湛、作风更加过硬,赢得群众信赖组织认可,才能在仕途上脱颖而出。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农村脱贫是全面小康的重要底线目标,是严峻的“最后一公里”。解决这“最后一公里”,寄望扶贫干部们能沉潜农村,因地制宜解决好通路、通水、通电、通网络等问题,筹措资金支持公路、铁路、水利、能源、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做好千差万别的贫困群体帮扶,实现系统谋划分类扶持。要做到这些,扶贫干部们要既来之、则安之,收紧浮躁情绪,真心实意为群众谋发展、找出路。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执政为民的传统。做好脱贫攻坚,靠“纸上谈兵”是不行的,必须深入实际“看真贫、真扶贫”,虚心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总结推广基层实践经验,找出穷根对症下药,使政策和工作符合实际,让精准扶贫落地生根。如此,决胜脱贫攻坚,实现全面小康指日可待。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