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微信朋友圈里流传了一则《福建这14个县或将“消失”快看看有你老家吗》的消息,消息里附有福建省多个县申请撤县设市的名单。昨日,记者第一时间向省民政厅相关部门求证,该部门表示该网传消息并不真实,近期并未收到相关消息,目前更未看到国务院的正式批文。(3月22日 《东南快报》)
最近几天,打开各大网站、微信圈,除了福建辖区之外,全国很多省市“撤县划市”的新闻铺天盖地。然而,就目前的现实来看,这不过是空穴来风,官方已经出面辟谣。那么,如此不负责任的谣言,引发了如此广泛的讨论和热议,确实令人吃惊不已。尤其是,本是没有可靠来源的谣言,但却在短时间内快速传播,如此多的网友充当“二传手”,其背后的原因值得反思。
“撤县划市”的消息,无疑很吸引人们的眼球。尤其是,关涉行政区划的调整和表更,“撤县划市”会关涉到公民个体的利益,更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息息相关。那么,由于信息具有足够的“敏感性”,一旦被传播出去,自然会引发公众的强烈关注,人们的转发评论也常常出于不自觉的举动。不管信息发布者出于何种目的,只要将虚假信息散布,就可能将此类信息进行无限传播,进而带来涟漪效应。类似的虚假信息事件,并非个例,只要虚假信息迎合了人们的眼球,与人们的关注预期契合,都会不断被发酵。
更为关键的是,之所以“撤县划市”的虚假信息得以传播,还与当前的法律规定及监管制度存在盲区有关。众所周知,“撤县划市”的虚假信息应该受到法律惩罚,但在信息的传播过程中,“二传手”实在太多太多。那么,依赖于执法部门的执法力量,必然会存在大量的“漏网之鱼”,转发者往往不会受到法律的制裁。况且,这种谣言并没有造成社会恐慌、危害公共安全等后果,属于危害性轻微的情形,一般难以给予严厉制裁。
由此来看,如此多的人成为“撤县划市”虚假信息的“二传手”,也就并不奇怪。面对该事件,我们不难发现,就当前的互联网秩序构建而言,公民个人自律意识的缺失,法律规定与监管的短板清晰可见。如此之下,若要斩断谣言滋生的途径,让公民个人不再成为谣言“二传手”,除了强化个人自律以外,还需要填充法律和监管真空,切实做到对症下药。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今日福建2016-03-22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