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总是一个令人思念家乡和回味传统的节日,很多在都市中生活的人们仍然对田园诗歌般的乡村生活有着憧憬和向往,特别是江南地区,小桥流水人家的意象依然是“乡愁”的重要载体,上海周边那些星星点点的传统村镇也为都市人的这种思念和回味提供了一种活跃空间。
村镇空间成稀缺资源
腊月二十六,位于上海市闵行区浦江镇的召稼楼古镇,与其说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镇,更像是一场气氛热烈非常的新春大集市,采购年货、品尝小吃、观光游玩的人们交织其间,狭窄的巷子里人声鼎沸、摩肩接踵。风鸡、风鸭、风鹅、蹄髈、咸肉、炸猪皮、年糕——这些颇具江南特色的食物悬挂摆放在一家挨着一家的商户墙上门前,店老板们热情高涨地招呼着来往的人们。随处可见的是悬挂的招牌上醒目地写着“召楼三宝”,店老板说这三宝就是召楼大曲、召楼羊肉和召楼拆蹄。
召稼楼是上海最早垦荒种地的地区,召稼楼文化也是上海农耕文化的起源。它源起于元朝初期,横跨元明清三个朝代,散落着不少清代建筑,目前规模较大、保存较完整的有“礼耕堂”、“梅园”等。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士林告诉记者,像召稼楼这样的古镇上海有十几个,比较有名的有朱家角、练塘、七宝、枫泾等,在高度城市化的上海,这样的村镇空间反而成为了稀缺资源,它们更好地保存了城市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历史记忆、文化方式以及文脉。
让文化传统在古镇中复活
相比赶年集一样的召稼楼古镇,正月初一的枫泾古镇更像是一个游人休闲度假的风景区。枫泾镇在历史上地处吴越交汇之处,是上海地区现存规模较大保存完好的水乡古镇。不算平整的石板路,狭窄的街道边逼仄的两层木楼,每家每户的房子仿佛都架在水道之上,乌木色的格子窗或开或掩。与召稼楼整齐的规划、崭新的建筑、拥挤的人潮不同,枫泾更具有江南村镇怀旧的韵味,时不时摇过游船的水道也显得更加清澈,水网交织,开阔处更是三座石桥横架在水面之上。
“传统村镇与城市的过去联系比较紧密,有些人认为上海从一开始就是城市,与农业文明关系不大,将城市与乡村截然对立起来是片面的。事实上,这些古镇的保护与开发,应该以承认上海大都市的农业文明传统为大前提。”刘士林认为,从传统农业文明时代到现代都市文明时代,上海城市的发展也是一步一步走过来的,同样蕴含了丰富的古代商贸传统,比如唐代的青龙镇,如果完全把它理解为城市就是有问题的,因为在古代农业文明背景下,它在生产生活甚至是商品贸易等方面,与现代城市都是差距很大的。如何将历史文化传统融入当今城市,避免割裂历史,是一个值得认真思考和实践的领域。
刘士林表示,古镇的保护开发重在将文化还给古镇,让文化传统和生活方式在古镇中复活乃至延续自身,这对于拓展上海城市文化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因为“每一个大都市,都有自己作为村镇聚落的历史背景,也有农业文明和农耕文化的渊源”。对于城市发展而言,“有内容的形式比形式本身更重要”。当下一些地区,形式比较流行,很多西化的设计与展演也包括伪造的乡俗、民俗,“最后都抽空了城市”。
从动态变化的角度保护传承
“但也要注意,原汁原味、原封不动地保存也是不可能的,因为传统村镇在城市化进程中有自己的变化,会生长出新的形态,当代人需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古镇,这其中最关键的是要学会尊重城镇化的规律,从动态变化的角度保护传承。”刘士林表示,由于纯商业机构的开发可能会导致古镇的过度开发和过度利用,因此古镇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的任务应当由政府来承担。上海所剩不多的古镇及周边的传统村落,仍保存着具有沪地特色的传统生活方式和文化习俗,只有保护和发掘这些“真”东西,才可能使城市文化灵魂得以存续。现在,人们越来越重视城市中包括历史文脉、人文传统、空间景观等文化因素,从这个角度来看,古镇保护的首要问题是纳入城市的整体规划中,以一定的空间和资金、政策支持,使它延续传统的样态,同时由于传统村镇的实用功能正在渐渐退去,因此应当从文化角度将它作为一种活的文化遗产来传承。
如何才能使古镇既适合当代生活又保留历史传统且特色鲜明?这是一个实践起来难度极高的问题。刘士林认为,过去通过旅游开发、餐饮文化或消费文化的方式让古镇的保护开发走过一段曲折的道路。事实上,古镇的特色是与其起源、历史名人、历史事件、独特民风民俗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因此,古镇的保护与开发的前提是做好文化资源的研究,在文化资源与当代社会需求之间寻找共通点,在此基础上“由文史学者、民俗学家、建筑规划设计专家联合组成规划团队,通过观念交流与博弈,为每个古镇量身定做一套发展规划”。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中国社会科学报》2016年2月19日第908期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