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期间,记者返乡陪父母过年。记者的老家位于陕西省商洛市山阳县天竺山镇,这是秦岭群山中的一个偏僻小镇,陕西省连片扶贫的重要覆盖区域之一。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新型城镇化建设以及连片扶贫、精准扶贫的大力推动下,中国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的家乡也是如此。
原来泥泞的乡间小道已经变成了宽敞的水泥硬化马路,村村通公路基本上已修到家门口,两三层的楼房也逐渐多了起来。小镇街道进行了重新规划建设,一排排整齐划一的楼房拔地而起,有序而整洁。据了解,农村合作医疗在当地已实现全覆盖,60岁以上农民开始享受养老金制度。在各项政策的帮扶下,农民的收入较以前有大幅提高。
中国农村的变化是显而易见的,也是巨大的。老百姓也普遍感恩于党的政策好。
然而,与此同时,农村的快速变化也带来了一系列发展中的问题。例如,和全国农村一样,春节过后,大量青壮年农民工将外出打工,家里只剩下了留守老人和儿童;粮食种植大量减少,造成农田闲置,而这在农村非常普遍。据在街道经营商店的商户向记者反映,由于大量具有购买力的消费群体外出谋生,现在的生意大不如前。而在走访中,记者还了解到,对于农村城镇化,村民表现出担忧,在主观上他们愿意走向城市、走向城镇,成为市民,但客观上他们存在生计上的忧虑。
对于这种情况,西安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教授黎荔表示,农民的思想顾虑是从现实出发的,这也是他们最根本的诉求,推动农村城镇化首先需要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生计问题,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让他们自主融入到城镇中,即通过产业扶持让农民成为产业工人,走产业化和城镇化相结合的路子才能更好地推动城镇化建设的步伐。
“过去守着绿水青山,却看不见金山银山。如今,要守望相助,既要青山绿水,更要金山银山。”西北师范大学教授张兵认为,资金扶持、政策优惠的同时,还要坚持产业扶贫和精准扶贫结合起来,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挖掘当地富饶的资源,引进农副产品深加工,把农村的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不断壮大农村经济基础。中国农村的发展要主动发力,不能仅仅依靠上一级政府的政策和财力支持,当地政府和党组织以及市场主体要积极谋划,按照市场经济的基础性调节作用,组建农业合作社等合作组织和经济实体,大力培育农村新型龙头经济力量。
“将农村农副产品与互联网对接,启动农村发展引擎,网线一牵,山外的市场也是农村发展的主场。”甘肃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刘进军说,在“互联网+”崛起的时刻,农村不能缺席。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中国社会科学报》2016年2月19日第908期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