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制度是形塑一个国家的基础性、框架性的制度。传统农耕经济下,中国人安土重迁,土地不仅是人们的命根子,也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社会稳定的制度基础。而如今,虽然我们的城镇化率已达到了56.1%,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离开他们的土地到城市谋生,农业经营收入已经不是农民收入的大头,但土地仍然还是农民和农业的命根子,土地制度还是那么重要。
无恒产者难有恒心。2.7亿农民工还飘零在城乡之间,在城市还难以寻得一处安居住所。土地制度改革,就是要用关于未来财产、保障的稳定预期给那些已经进了城的、想要进城的和还留在农村的人们一颗定心丸,让他们无论是面对农业生产的风雨还是市场经济的波动,都不必再担心。
然而,土地制度改革的使命不止在此。土地制度改革是像一株分出农民利益保护、农地利用效率和其他枝桠的大树?还是像一座天平,是要在农民利益保护和提高农业竞争力之间、城市和乡村之间取得平衡?政策制定者、种地农民、进城农民、新型经营主体、工商企业……土地制度改革涉及众多主体、攸关各方利益、现实情况复杂、历史使命艰巨,恐怕很难用一个巧妙的比喻或故事把土地制度改革讲清说透。但是,有一点是清晰的:土地制度改革必须寻求各方利益主体的最大公约数,土地制度改革必须朝着权属更加清晰、农民财产权更能得到保障、农业经营更具竞争力的方向努力。土地制度改革,不能只重视天平的某一端或只修剪大树的某一侧。在事关全局的制度变革中,偏废任何一方,都有可能影响整体改革的进展成效。
正是因为艰巨,更呼唤有效率的集体行动。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土地制度改革已经有了全方位的部署。“确保在法治轨道上推进改革”、相信基层创新的智慧和勇气、立足于中国的现实国情和农情、着眼于全局和长远的战略部署,土地制度改革就一定能有效推进。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农民日报2016-03-02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