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干部扶贫需“打点滴”

[ 作者:李三金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02-29 录入:7 ]

“陈书记,你看我这西红柿已经长花骨朵了。你建议我在行间空地撒播的水白菜秧苗长得也好着呐,再过有20来天就能上市了。”223日,四川省泸州市江阳区邻玉街道先锋村党支部副书记陈华中,刚走进帮扶贫困户刘家贵的蔬菜大棚,刘家贵就高兴地指给他看蔬菜长势。(新华网

党员干部想要在脱贫攻坚战场上贡献力量,就需要像医生一样,为贫困户开方子、打点滴。采取打点滴式的方式,即组织相关人员开展进村入户 “解剖麻雀” 式的走访调研,详细了解贫困村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及致贫因素,广泛听取不同层面的群众意见,认真分析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坚持量力而行、尽力而为的原则,切实制定好村级发展规划和贫困户脱贫计划,把脱贫的“良药”精准送到贫困户并帮助脱贫。

一是引导贫困群众克服“等、靠、要”思想,转变观念,振奋精神,激发自力更生、脱贫致富的内在动力。新时代的扶贫不能再依靠输血式的扶贫方式,还需从内在动力上着手,才能真正实现“造血”。扶贫先扶智,干部应该多到贫困户集中于群众交心谈心,让群众有希望有动力,想脱贫才能真脱贫,真正避免出现“扶不起的阿斗”。

二是倡导社会力量参与扶贫,鼓励当地富人帮穷人。在广大农村地区,相对富裕的人之所以富裕是因为他们具有较为先进的生产力,相对于贫困户来说他们掌握了更多的技术资源:劳动对象、劳动资料(主要指劳动工具)和劳动者。干部需要组织这一部分人共享掌握的先进技术,把技术和方法送到贫困户手中,让贫困户拥有脱贫的基础。同时一个地区共同采用某种先进的生产技术进行生产时更能打造当地品牌,更加有助于贫困户早日脱贫。干部在其中起着衔接和引导的作用,干部需要仔细甄别何种技术试用何种情况。真正把让先进劳动力送到“病灶”上。

三是面对个别的严重“病理”要精准“下药”。每个贫困户的贫困原因不经相同,有缺乏劳动力、有因病致困、有缺资金项目、有自然环境较差,资源缺乏等等原因。干部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不能一股脑的把资源和项目送到贫困户手中就不管不问。还需要点滴式逐步进行,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点滴式”的优势更在于能够及时跟进、及时追踪,避免了贫困户在生产生活当中出现新的问题。

笔者相信,通过党员干部“点滴式”的扶贫,更多的贫困户能够得到长久的发展,能够掌握发家致富的基本能力,而不是仅仅的提高收入,更多的是提高贫困户发展的空间和自身动力。

作者地址:四川省绵阳市三台县耀森路电信局宿舍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