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以来,重庆市纪检监察机关聚焦中央、市委关于脱贫攻坚的决策部署,强化监督执纪问责,护航脱贫攻坚。据统计,2015年全市共查处脱贫攻坚工作中的违规违纪问题346件,给予党纪处分416人、政纪处分65人,组织处理48人。(新华网,1月24日电)
从中央到地方,都把脱贫攻坚作为“十三五”时期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来抓。那么各级有关部门更应该加强督察问责,对目标任务落实不力的,对利用扶贫资金、政策搞“政绩工程”的,对追求短期政绩搞“垒大户”、“造盆景”的,对“假脱贫”、“被脱贫”、“数字脱贫”的,要严肃追责。
但是,很多基层部门遇到领导要来视察时,往往会将贫穷的一面遮起来,给视察的领导留下一幅“脱贫”的好景象。究其原因其实不难想象:脱贫是考核当地官员政绩的一个重要指标,脱贫不力既让当地官员脸上挂不住,更可能影响到仕途的发展。之所以要“伪装”,这说明当地官员对地方的脱贫工作成效其实非常清楚,知道过不了领导实地检查这一关,通过“伪造”现场蒙混过关是一种简单快捷方式。事实也证明了这种假脱贫方式在一些领导干部面前非常有效,因此使一些地方干部乐此不疲。
这种假脱贫方式虽然让基层干部过了关,但其隐患是不容忽视的。首先,这会助长造假之风。脱贫工作实施起来非常困难,不仅需要资金的大量投入,还需要相关干部真心实意的为贫困家庭设计脱贫的长效之计。如果采取造假的方式能够蒙混过关,必然使一些干部不愿在脱贫工作动真格,一心只想着如何造假来欺骗上级。
同时,“假装脱贫”会引起群众强烈不满。毫无疑问,假装脱贫对老百姓毫无益处可言,同时还成为了基层干部造假的工具。面对基层干部这样的做法,人民群众怎么可能不清楚其动机呢!这必然会激起民愤,恶化了党群干群关系,还可能使政府在人民群众心里的形象被这些造假干部丑化。
上级部门真心扶持,下级基层拼命造假,真贫穷的已然贫穷,2016年脱贫攻坚仍在继续,笔者认为纪律保障依然是重中之重,时刻不能停。重点查处脱贫攻坚领域虚报冒领、截留私分、挥霍浪费问题,坚决查处“假脱贫”、“被脱贫”、“数字脱贫”等弄虚作假行为是不容忽视的。
作者地址:北川羌族自治县片口乡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