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回乡记:千里冰封下孕育无限生机

[ 作者:童大焕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02-15 录入:7 ]

很多人说今年这个经济冬天,是改革开放以来从未有过的冷。是啊,那是因为发展进步的逻辑已经发生了完全的改变,中国的社会,已经全面进入由量变到质变的时代。由重数量到重质量,由传统工农业主导向城市服务业主导,由权力主导向市场主导的时代转变。中国城市化,中国经济,中国社会的春天远远没有结束,一切才刚刚开始,元气复苏,万物初始。而一切元气的复苏,只有依赖于市场地位的奠定。

今天,中国农历猴年大年初一,我给大家的微博微信拜年词是:“亲爱的同学同道同行朋友们,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这个冬天特别冷,但千里冰封,下面孕育的是无限生机!在这个千年未有的大转型时代,过去所有的成功都有可能成为路径依赖,成为今后失败的原因。只有变化才能适应变化。让我们一起,拨开迷雾看本质,见证良知,见证奇迹。”

今年春节回到闽西老家农村镇上,看着一年比一年多的楼房麟次栉比地傲然耸立,外观丝毫不亚于城里人的别墅,让我恍忽感觉到农村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当然我们都知道,这里通常只会在春节期间热闹十天半个月,春节一过,季节的候鸟们又各奔东西,留下老巢、老人和小孩,守着故乡的日出日落。

几个发小的经历或观点值得分享给大家,其中两位已经多年未见,今年得以在一起喝茶聊天,也是幸事一桩。

其中一位多年在外地烧砖,东西南北,天马行空地跑。一般一年换一个地方。他去年(2015年)没有再外出,而是在家里翻盖新房。我问他,经济萧条对他们影响大不大?他说影响当然很大。很多窑关闭,开工的生产量也下降,同行竞争又强,往年1.2万元的月工资,现在只能拿8千元。我说那你在家盖房子,钢筋、水泥、砖,价格都在下跌,成本是不是要低不少?他说是,盖一栋房子,比往年高峰时要少花三分之一的钱。我说那是不是会有很多人回来,趁这个机会盖房子?他说是,很多镇里附近的村庄,去年就在大量盖房子。外面的经济不行了,家乡的经济反而是活跃了。他说了好几个村庄的名字,我记不住,也不想记住。他还说,任何事情都有利有弊。我说是啊,易经说有高山必有深谷,山越高,谷就越深。任何事情,往往总是福祸相依,利弊相存。没有只见其利不见其弊的,也没有只见其弊不见其利的。

这就是作为个体的经济主体的智慧:经济景气时大家一起追风口,不景气时借机回家修理羽毛。只要外面一有机会,他们就迅速放下修理羽毛的工具,飞也似地参与到外面世界的合作与竞争中。我大姐夫家所在的小村子,有一栋非常醒目的旧的新房子,里外没有任何装修,已经一二十年红砖鲜明地兀立在那儿,见证着一个时代和农民的智慧。那是我姐夫弟弟的房子,他当时拿出一部分钱,立了个框架,把剩下少量的钱,作为外出闯荡的资本。说,如果闯不成功,就回来修房子,如果成功了,就不再回来。如今,他早已在广东东莞买了房子,故乡难得回一次。

当然我清醒地知道,今天,借着经济低迷成本下降,大量回乡盖房子的人们,随着不可逆转的农业占GDP比重越来越低的大趋势,等他们回乡安顿好了心灵的栖息地和避风港以后,还是要再一次回到城市,尤其是回到大城市,参与到更广泛更全面的世界性的服务业分工与合作上来。故乡只是他们倦鸟归林的心灵幻想,以及,偶尔回来的身体的旅馆。

第二位发小在东莞办厂多年,拥有了自己的厂房。同时在县城买地盖了栋房子,也住了十多年了,去年却又回乡盖了一栋房子,说是在县城没有伴。过年也不好玩。

第三位发小也是多年未见,常年在外打工。他说了一个观点:随着国家全面放开二胎政策,很多农村人就会进一步生三胎。也就是说生三胎的比率会上升。虽然生三胎也将面临罚款,但总趋势是会放松的,包括罚款的轻重。

这个观点让我感到新奇。这是非常值得观察的一个观点。如果真如他所说,那么中国经济的奠基者——人口还将进一步稳固,同时,中国农村的整体寿命可能比我们想像的还要长一些,中国农村的衰退速度可能因此而慢一些。

前几天有网友转来人口学专家易富贤博士的一条微博:“(131131 10:37)中国在10年前就应如当年发达国家那样疏散大城市人口,但反而刺激人口流入北上广。2005-2014年,北京人口从1538万增至2152万, 上海从18902151.62425万;但是北京经济占全国比例却从3.50%降至3.12%,上海从4.64%降至3.44%。人口流入北上广不利于中国经济,让年轻人生不起孩子,让中西部老人自杀。”

我说,易先生的数据不尽准确,根据2015年国家和各地统计数据,北京占全国GDP总量3.4%,上海占3.74%。易先生一门心思只有人口生产,已经不太顾得城市化的自有规律了。人口往大城市流动是全世界规律,哪里是你不想让它流动它就不流动的。他也不顾中国社会的基本事实——中国政府一直是在反城市化的,想尽一切办法控制大城市人口,但事与愿违。

倒是民间自己的生育意愿、告老还乡意愿等等,一点一点地在填补这个一度权力至上的粗疏时代的缝隙,让这个社会变得稍微绵密和温暖一些。

根据以上的粗陋观察,我想得出这么一些有待时间检验的结论: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乡愁的浓郁,一些风景秀丽、交通便捷、气候宜人、新房子盖得不错或者老建筑保留得好的地区,有可能会有像台湾一样的乡村民宿潮流出现;

城市和乡村还会有一个漫长的情感拉锯过程。条件比较好的人们,“三套房现象”将会成为常态——工作所在的大城市一套房,县城一套房【主要是方便孩子读书】,乡村【主要是集镇】一栋房。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香港东网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