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如今该怎么做才能解决现代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 作者:沈大芳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9-07-19 录入:王惠敏 ]

在基层、在群众中,干部频频踩雷,原因为何?这让我们不得不加思索。

部分公务员从家门到校门,毕业后直接进了机关门,其间又缺少基层历练,缺乏实践经验,被群众称为“三门干部”。不少“三门干部”由上级部门直接调任基层,但因工作方式不当、经验不足,常常遭遇群众质疑和非议。有的群众甚至直呼:“三门干部”干工作,实在受不了。半月谈记者调研发现,“三门干部”基层频频“踩雷”,既与其自身“不接地气”有关,也与上级部门的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作风有关。(半月谈)

现在基层干部直呼,工作压力太大,上级部门的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作风让人喘不过气。目前单位部门围绕推进“三大攻坚战”、河长制、扫黑除恶、维稳、环保、乡村振兴等重点工作和集中精力整治“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假作为”,频频让基层干部踩雷。特别是精准扶贫和环保,部门对数字精准的要求近乎苛刻,有些并不是关键数据的数字,也要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相关的表格设计,专业术语多,数字繁杂,并没有考虑基层懂不懂,能不能掌握。

据了解,现在的基层干部平均每人几乎要干几十项工作,县级部门将有关基层、农民、统计等字眼的工作全部压在基层干部身上,然基层干部在一些问题上机械应对、生搬硬套,在无形中让基层的干部在“方法论”“政绩观”上出现偏差。这种不接地气的形式主义更为关键的是在老百姓眼中就是不做实事,对此而不信任干部。

这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滋生的深层次原因在于一些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不够坚定,精神上“缺钙”,政治素养不够高,实干精神不够强,使命感不够足。笔者认为要扼杀住上级部门的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之风和干部的空洞就要更多地给予基层干部历练、实干的机会和空间,让专业知识最大限度地转化为处理基层问题的实际能力,更为重要的是希望上级领导多重实际工作,少给基层人员加砝码。工作人员真正的‘沉’下去、“静”下来干实事才是解决现代工作中问题的关键所在。

作者单位:马尔康市农业畜牧局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