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农家书屋”何时也能持续开放?

[ 作者:林日新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9-07-19 录入:王惠敏 ]

1958年夏天,江门市蓬江区荷塘镇霞村退伍青年高永兆回到家乡,把自己的房子改成了图书室,创办了一个只有4个书架,100多本书的图书馆,务农的同时兼职当起了图书管理员,把村民聚集到图书馆里读书。61年过去,这个小小的图书馆历经许多波折,先后挪了6次地方,但仍坚持免费开放。(7月2日《南方日报》)

一座乡村图书馆能坚持61年持续不断的开放,这真是一个奇迹!

君不见?自2007年3月,新闻出版总署下发《关于印发〈农家书屋工程实施意见〉的通知》后,一个个农家书屋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或在村委会,或在村文化活动场所,或在学校,或在农户家……至2012年8月,全国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全部完成农家书屋工程建设任务,建成60多万个农家书屋,全国共计配送图书9.4亿册、报刊5.4亿份,音像和电子出版物1.2亿张。农村确实呈现出“农家书屋村村有”的喜人景象,书屋覆盖全国行政村的目标提前3年实现。据笔者调查所知,这个作为我国“文化下乡”的一大窗口,肩负着解决农民读书难的重要使命的“农家书屋”存在利用率并不高,甚至用“门可罗雀”来形容。国内有媒体报道:记者和大学生志愿者走访调查的山西襄垣县善福乡上丰村等14个村庄里,并没有出现农民旺盛的文化需求,其中3个村未建立农家书屋,其余11个村的农家书屋不是大门紧闭,就是无人问津。

为何江门市蓬江区荷塘镇霞村的这座乡村图书馆能坚持61年持续不断的开放?究其原因是这座乡村图书馆有一个61年如一日为乡村文化无私奉献的管理人——高永兆,他的“一生只做好这一件事”的坚守打动了村民。其次是基层组织的重视,村民的响应,侨胞的大力支持,在老馆长因年老退职之后,不仅选好继任者,还与时俱进地不断强化乡村文化建设,投入了资金、人力等对包括霞村图书馆在内的基层文化场馆进行升级改造。如今61年过去了,这个小小的图书馆历经许多波折,先后挪了6次地方,但仍坚持免费开放。让霞村一代又一代的人在这个图书馆度过了他们美好的童年,也让阅读之风在村里延续……

可遍布全国的60多万个农家书屋的生存状况却令人担忧呢?其主要原因是没有配套的管理制度和人员,没有充分利用好图书资源,导致农家书屋大多成了乡村的摆设。前年高考后,笔者回到乡下老家,偶遇村主任,与他谈起了近年村里孩子的高考升学情况。他慨叹如今农村的大学生越来越少,村里的孩子大多是初中毕业就外出打工了,根本就没几个读高中的。笔者说这主要是农村的学习空气不浓,村里的留守儿童多,老人们大多文化不高,只会溺爱而不会教育孩子。而城市的孩子节假日都是忙于参加和各类培训班,而农村孩子放假时,不是整天呆在家里看电视,就是到拿着一部手机到有网络的地方蹭Wifi,或者是三五成群四处游荡,成了无人管教的野孩子……村主任连问有何破解之策?笔者建议,千方百计引导孩子爱上读书,利用假期多看看书。村主任说:“开放农家书屋是个好办法,可就是谁来组织他们来看呢?组织人员的工资从何而来?”笔者说:“组织人员可以让原来的村小老师或本村的退休干部兼任,工资可以向上级请示,寻求本村爱心人士的支持或由村里自主解决。”

笔者企盼:农家书屋何时也能像霞村图书馆正常开放?

作者系湖南省武冈市湾头镇人,中学高级语文教师,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