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督查不是推进工作的万能钥匙

[ 作者:坤欣茹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9-01-22 录入:王惠敏 ]

    新华社北京11月26日电 中共中央政治局11月26日下午就中国历史上的吏治举行第十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强调,要把干部从一些无谓的事务中解脱出来。现在,“痕迹管理”比较普遍,但重“痕”不重“绩”、留“迹”不留“心”;检查考核名目繁多、频率过高、多头重复;“文山会海”有所反弹。这些问题既占用干部大量时间、耗费大量精力,又助长了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这种状况必须改变。《四川日报》

    今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统筹规范督查检查考核工作的通知》,文件问题导向非常明确,就是改进督查检查中的问题。《通知》给了三点意见:一是从源头抓起,从上级机关做起;二是严控总量和频次;三是党中央统一规划安排。

    督查工作只是了解工作推进情况的外在形式,工作部署以后,通过督导检查,及时跟踪问效,既能使相关部门直接了解工作进度,做到心中有数,又能提高基层重视程度,推进工作高效落实。而时下的一些督查工作部门过于重视“督导”,把其当成“万能钥匙”;有的部门把“督导”看成例行公事,走走过场而已;有的部门只重视“督导”的过程,不管有没有必要都要在安排工作后加上一轮督导。显然这些作法失去了督导的意义,使得原本了解成效、推进工作的措施,变成了让基层诚惶诚恐的方式,为了迎接过多部门、过多种工作的督导,常常要打破原有工作安排,甚至放下关键工作或比较急的任务专门配合,影响了工作的正常开展。

    笔者看来,要更充分的发挥督查作用,还要从方式和目的进行转变。

    转变推动工作的方式。基层是一本永远读不完的书,是一道永远做不完的题,无论是“明察”也好,“暗访”也罢,问计于民,才是保障考核方式科学性的关键。只有多听听老百姓的声音,才能够让考核的方向不致跑偏,考核中需要考察的指标、数据等内容的真实性,也只有通过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一线、深入现场才能得到验证。

    转变督查目的。要通过为基层分忧、服务和支持基层的方式,帮助基层解决影响工作落实的问题,不能动不动就摆出一副万事皆知的“先生”姿态,不懂装懂、乱作指示、乱发感慨,让基层不知所措、无所是从。同时,还可以探索和创新考核机制,改进考核办法,以科学有效的考核,激发基层干部抓工作落实的内在动力,从而发挥胜于“督导”的作用。

    基层乡镇是落实党的方针政策和路线的前沿阵地,党和政府的各项决策部署都必须通过基层才能得到贯彻落实。所以我们更要给基层干部“松绑”和“减压”,让他们腾出更多的精力去干实事、抓好落实的最好办法途径是:精简会议、压缩发文、减少形式主义的检查督导和走马观花的调研活动,以及不必要的陪同和应酬。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